市场潜能与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的关系

2013-12-29 00:00:00李惠娟
北方经济 2013年10期

摘 要:本文以中国2005—2011年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数据,检验了市场潜能对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的积极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市场潜能对服务业集聚程度的提升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对生活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大于对生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对东部城市的影响大于对中西部城市的影响。

关键词:市场潜能 服务业 集聚

一、引言

许多学者注意到,产业集聚不仅发生在制造业中,还发生在服务业中,并且服务业集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集聚现象非常突出。比如,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多媒体服务集群、日本东京的金融服务业集群、法国的电影娱乐服务集群、中国北京中关村的中介服务集群。那么,服务业集聚的动力源于哪里呢?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反映与消费者的接近程度以及市场容量大小的市场潜能是影响产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市场潜能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程度有多大?对不同的服务业内部行业以及不同地区的服务业的影响有何差别?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理论探讨和模型设定、数据来源

(一)理论探讨

Marshall(1920)的外部经济理论认为,产业集聚主要由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产品的投入和专业化市场等3种因素引起,而Henderson(1998)的经济地理理论认为,产业集聚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地理的差异引起的。以Krugman(1991)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者将“冰山”运输成本等空间因素纳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认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开放度的提高,区域间的运输成本大于区域间的交易费用,这时产业集聚力将大于分散力,使产业空间集聚得以产生。在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形成的累积循环因果关系作用下,产业空间集聚得以强化,并且由于运输成本的存在,使需求的空间分布对产业的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与消费者接近程度以及市场容量的大小对产业空间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本地市场容量的大小对产业收益至关重要,这导致产业倾向于具有较大市场容量的地区内集中,从而使收益最大化。由于服务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使服务生产企业不能距离消费者太远。尽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有些服务产品能够物化到实物产品中进行远距离运输和通过虚拟空间提供服务,但是决大多数服务无法实现远距离输出,或者输出的运输成本很大,因此,当地,市场的大小对服务业而言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制造业。学者往往用市场潜能来代表与消费者接近程度和市场大小,市场潜能对服务业空间集聚具有重要影响。

国内学界缺乏对市场潜能与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关系的研究。关于服务业集聚,比较关注的问题是:服务业集聚的动因分析、服务业集聚趋势、服务业集聚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生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互动、服务业集聚程度的测度,等等。张军、刘晓峰、谢露露(2012)利用2007年和2008年地级及以上城市服务业的数据,对影响服务业产业集聚的因素作了初步考察。研究表明,市场潜能较高的城市的服务业集聚程度也较高,并且市场潜能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则不显著。该研究没有建立市场潜能对服务业集聚的促进机制理论框架,也没有进一步剖析市场潜能对不同服务业集聚的促进作用有何差异。陈建军、陈国亮、黄洁(2009)采用全国22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截面数据研究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成因与发展趋势,发现知识密集度、信息技术水平、外商投资、城市和政府规模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显著的影响。胡霞(2009)利用熵指数和相对熵指数测算了我国1997—2005年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并分析了服务业集聚的内在原因。上述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第一,较少把市场潜能与服务业集聚联系起来分析;第二,对服务业集聚现象的描述性分析较多,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定量实证研究还比较少。鉴于以上两点不足之处,本文以中国2005—2011年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数据,检验了市场潜能对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的影响。

(二)计量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数据来源

从上面的理论探讨中,我们了解到市场潜能和服务业集聚存在相关关系,因此,基本的计量模型设为:

logSAGGLrt=a0+a11og mprt (1)

SAGGL表示服务业集聚程度,mp表示服务业市场潜能,r表示地区,t表示年份。本文用服务密度来代表服务业集聚程度。服务密度是指某地区的服务业增加值与该地区面积之比,其数值越大,表明该地区的服务业集聚程度越高。关于市场潜能,本文采用Harris(1954)的度量方法来衡量各地区的服务业市场潜能,其计算公式为:

(2)

mpr表示地区r的服务业市场潜能,Yj、Yr分别表示地区j和地区r的服务业发展水平,drj表示地区r和地区j的距离,drr表示地区r的内部距离。

为了验证市场潜能与服务业集聚之间关系的稳健性,需要在回归方程中加入一组控制变量。在本文中控制变量的选择包括:人均GDP、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工资水平、信息化水平、财政支出、直辖市或者省会城市。人力资本用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表示,外商直接投资用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表示,工资水平用职工平均工资来表示,信息化水平用人均移动电话表示, 财政支出用政府预算内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来表示。用pgdp、dens、urban、edu、fdi、wage、ICT、gov、muni、SERV、PSER、CSER分别表示人均GDP、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工资水平、信息化水平、财政支出、直辖市或者省会城市、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

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6—2012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各地级市的内部距离用公式 计算得出。Area为该地级市的土地面积。

三、市场潜能对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根据方程(1),以及利用2006—2012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地级或者地级以上城市的数据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1:

表1市场潜能对中国东中西部城市服务业集聚的影响

注:*** 代表显著性水平为1%,** 代表显著性水平为5%,*代表显著性水平为10%。由于本文所用的是面板数据,为避免异方差,我们选择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原模型,括号里的数字表示T值。

表1显示了市场潜能对中国东中西部城市集聚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调整后的R2在0.88以上,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市场潜能与中国东中西部城市服务集聚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大部分都在10%以上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与预期相符,其他控制变量对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也有较强的解释力。

对总服务业来说,市场潜能对东部地区总服务业集聚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大,西部其次,中部最小;对生产服务业来说,市场潜能对西部地区生产服务业集聚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大,东部其次,中部最小;对生活服务业来说,市场潜能对西部地区生活服务业集聚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大,中部其次,东部最小。市场潜能对东部地区总服务业集聚的正向影响最大,西部其次,中部最小,证实了“东部隆起”“中部塌陷”现象的存在。

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市场潜能对生活服务业集聚的促进作用大于对生产服务业集聚的促进作用,而在西部地区,市场潜能对生产服务业的推动作用显著大于对生活服务业的促进作用。随着东部和中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规模的激增,形成较大的服务消费市场,因此吸引较多的生活服务企业入驻,在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的作用下,集聚力进一步加强,促使生活服务业集中程度提高。因此在东部和中部地区,生活服务业往往集中在具有较高市场容量的大城市中,市场潜能对东部和中部城市的生活服务业集聚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如果用全国城市作为样本数据做回归,回归结果显示:市场潜能对服务业集聚程度的提升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对生活服务业集聚程度的影响大于对生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市场潜能对总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集聚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5、0.45、0.54,表示市场潜能每提高1%,总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集聚程度上升0.35%、0.45%、0.54%。生活服务业集聚水平受市场潜能的影响最大,而总服务业集聚水平受市场潜能的影响较小。由于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不可贮存性,使大部分服务生产和消费需要同时进行,生活服务业以居民为服务对象,需要与顾客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因此与顾客的接近程度和市场容量的大小对生活服务业空间布局产生重要的影响。

工资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对生产服务业集聚的正向影响很大,而市场潜能、人口密度和人均GDP对生活服务业集聚的正向影响很大,工资水平对生活服务业集聚的负向影响很大。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上述分析显示,市场潜能对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目前,市场潜能对我国生产服务业集聚的推动力不足,对中西部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偏小。针对这一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市场潜能对我国服务业集聚水平的促进作用:1.鼓励生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提高生产服务集聚的对外辐射能力,加大信息网络的建设,降低城市之间的交易费用,有效地扩大生产服务企业面临的市场范围。同时提高工资水平,吸引更多优秀劳动力流入生产服务业,促进生产服务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加强,保证对外业务拓展能力的提高。2.降低东部城市和中西部城市的贸易壁垒,加强东中西城市的经济合作。积极推进国内经济一体化进程,促使中西部城市服务业分享到东部城市服务业产生的知识溢出,从而有效地提高中西部城市服务业生产率,增强中西部服务业的竞争力。利用目前国家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加快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并引导民间资金参与中西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加快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城市之间的流动,有效地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市场范围,使市场潜能对中西部城市服务业集聚产生更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Marshall.A.Principles of Economics:An Introductory Volume[M].London:Macmillan,1920.

[2]P.R.Krugman.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483-499.

[3]张军,刘晓峰,谢露露.中国服务业的新经济地理特征[J].统计研究,2012(5).

[4]陈建军,陈国亮,黄洁.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4).

[5]胡霞.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效应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8(8).

责任编辑:杨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