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民出版社(简称“苏人版”)出版的《思想品德》 八年级下册教材(2010年10月第4版,2012年10月第3次印刷,2013年春季使用,以下简称为“八下”)无论在内容构建、素材选取、文字风格,还是呈现方式上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创新意识,富有极其浓郁的时代特色。尤其值得肯定的是,编者十分注重学习过程的展开与学习方法的引导,注意应用有意义的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注意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建构知识,成功地体现了教育内容的生成性。教材编写不但有利于教材内容与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的积极互动,而且有利于推动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的改革。但是,笔者在对该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现作简要归纳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
一、 有些内容与标题不统一
第13课第二框标题为《培养情趣》,但教材从30页到33页讲的是情趣的含义、高雅情趣的作用和来源及高雅情趣的主要形式——读书、插花、幽默等。对于怎样培养高雅情趣,教材只是一笔带过。笔者建议在该框最后增加下面的内容:学会鉴别不同的情趣;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和强烈的好奇心,是高雅情趣的起点;丰富文化生活是陶冶高雅情趣的重要途径;积极参加各项有益活动,是陶冶高雅情趣的有力保证;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陶冶高雅情趣的条件。
第18课第四框标题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材第105页先讲述“爱国”,第106至107页主要介绍“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精神及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至于怎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材却一字不提。笔者建议本课最后应补充新时期弘扬民族精神的有关要求。如,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内容。要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等,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二、 部分链接材料与正文所讲的内容不一致
在讲到“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时,教材第45页第二段正文指出:“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法律制定的再多,也不可能详尽地规范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法律可以严禁遗弃老人的行为,却无法使人们自觉地孝敬老人。道德则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们的心灵,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其后,教材给出下面一段材料:
张老汉一生操劳,抚育了6个儿子,他用全部财力和满身疾病换来了儿子们的成家立业。长子承包村里的鱼塘,一年纯收入3万余元,但对老人却“一毛不拔”。其他几个儿子也拒绝赡养老人。张某孤独地住在村外的简陋茅屋内,靠邻里救济度日,且无钱看病。村委会干部多次出面调解,要求儿子共同赡养老人,但6个儿子却互相推诿,老人的生活一直无人照顾。村里的人对此义愤填膺,主动帮助老人打官司。法庭调解无效后,判决6个儿子每年共同支付张老汉3000元赡养费,共同承担医疗费用。
正文部分明明强调法律无论怎么严厉,却无法让人们自觉行动,只有道德才能“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们的心灵,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即法律离不开道德,道德补充法律。但上述有关张老汉的这个事例论述的不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作用,而是法律的强制性最终解决了张老汉的养老问题。也就是说,小字材料与正文要讲的内容不匹配。笔者建议应去掉或更换“张老汉”的这段材料。
在讲到“法律维护公共秩序”时,教材47页正文部分讲的是我国法律的作用,但紧接其后却举的是下面一段有关国外球迷违法的事例:
如果一个人随心所欲地扰乱公共场所的秩序,就会给社会、他人和自己带来一定的影响。在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十强赛A组最后一轮比赛之前,伊朗队积15分,沙特队积14分。伊朗队最后一个对手是巴林队,只要赢下巴林队,伊朗队就将以A组第一的身份直接出线,进军“韩日世界杯”。伊朗队作为亚洲强队,被数百万伊朗球迷寄予厚望。但是,比赛中巴林队大爆冷门,以3:1击败伊朗队,数百万伊朗球迷的心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撕得粉碎。当天晚上,成千上万的伊朗球迷走上街头发泄不满,部分球迷丧失理智,打砸汽车、商店,还和维持治安的警察发生了冲突,结果一些警察受了伤,一些球迷被逮捕。
笔者建议将上述这段材料换成我国球迷破坏公共秩序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的事例。如中超联赛第18轮亚泰主场被浙江逼平,比赛结束后,三四百名球迷滞留在体育场一号门贵宾室门前,高喊口号,辱骂长春亚泰俱乐部领导和教练。现场执勤的200余名公安民警在对球迷的过激行为劝阻无效的情况下,依法将带头闹事的球迷强行带离现场。少数球迷又煽动现场球迷大骂警察,并拦截、追打执行公务的警车。最终5名带头闹事的球迷遭到了警方的处罚。
在讲到“进行消费后,消费者应主动索要发票”时,教材77页先是给出一张发票“票样”,其后,教材又给出这样一段材料:“国家确认的正式发票必须具备这样的一些要素:由地方税务部门加盖的监制章;全国统一的发票编码;异型发票号码;开票单位发票专用章……”
对照文字和发票“票样”,不难发现,文字中所讲的国家确认的正式发票必须具备的一些要素,如,全国统一的发票编码、异型发票号码、开票单位发票专用章等在“票样”上反映不出来。既然是国家确认的正式发票,就应该具备正式发票所必须具备的一些要素。笔者建议将教材中的那张发票“票样”换成要素齐全的正式发票,既让学生信服,又利于教师教学。
三、 有些内容不完整
在讲“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时,教材第58页指出:“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以下基本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赔偿的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婚姻、家庭、妇女、老人、儿童受国家保护的权利;保护华侨和归侨以及侨眷的权利等等。”尽管这里用“等等”结束,但是作为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少“社会经济权利”这一项。况且,教材第59页又从公民经济权利的含义、意义及其主要内容等方面对“公民的经济权利”作了较为详尽的说明。因此,笔者建议,在“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以下基本权利”中应增加“社会经济权利”,最好加在“文化教育权利”的前面。
在讲“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时,教材从67页到71页对消费者依法所享有的安全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等权利作了详尽的说明。但是,从教材第61页可知“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权利和义务互为条件、互相依存,‘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所以,笔者建议在讲完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后,再补充有关消费者应履行的义务,如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爱护商品,尊重经营者的劳动和服务;按照说明书正确安装、使用和维护商品,按照服务规则接受服务;依法投诉或者起诉,并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
在讲“学会尊重他人隐私”时,教材85页指出:“未成年学生处于被教育者地位,个别家长和老师为了了解学生情况以弄清事实或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采用翻学生抽屉、看学生日记、追问学生交往情况等手段,尽管可能出于善意,但也是不尊重学生隐私的表现。”教材在这里只从伦理道德方面指出“翻学生抽屉、看学生日记、追问学生交往情况”是“不尊重学生隐私的表现”,没有从法律这个角度去分析“翻学生抽屉、看学生日记”的行为性质。2010年9月11日,河北淇县人民法院铁西法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原告,年仅11岁、上小学五年级的李某,以未经本人同意翻看他的日记侵犯了他的隐私权为由将其父母推上被告席。所以,笔者建议将原文中的“尽管可能出于善意,但也是不尊重学生隐私的表现”这一句修改为:“尽管可能出于善意,但却是不尊重学生隐私的表现,也是侵犯学生隐私的违法行为。”
另外,从语法角度看,对应“个别家长和老师”应是“子女和学生”,所以,教材原文“个别家长和老师为了了解学生情况以弄清事实或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采用翻学生抽屉、看学生日记、追问学生交往情况等手段,尽管可能出于善意,但也是不尊重学生隐私的表现”中的“学生”都应改为“子女和学生”。
四、 个别图标晦涩难懂
在讲“做个成熟的消费者”时,教材第76页指出:“消费者应当努力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务的知识和使用技能。消费者组织通过一些报刊、杂志,向消费者提供相关的消费知识,帮助消费者提高消费质量。”为此,教材为学生专门安排一项“对话”活动,内容及要求如下:
图示中有你熟悉的图标吗?请向大家介绍它们的含义及作用。
笔者在备课中就上图中的图标询问好几位同科教师和其他科目的老师,结果发现,大部分老师能认出有文字说明的几个图标,没有文字说明的只能认出第一行第二个图标即“绿色食品”图标。而第一行第三个图标、第二行第一个图标、第四个图标和第三行第一个图标几乎没人认出。同组的几位思想品德老师在教师教学用书和网上都搜索一番,结果还是找不到答案。教完本课内容后,笔者又布置所教班级的学生到网上去查找,有的学生虽然找到了第一行第三个图标的名称,但第三行第一个图标仍然无人知晓。试想,即便是老师都费了不少精力却找不到答案的图标,让学生围绕这些图标去进行对话、开展活动,这样的活动还有多大意义呢?笔者建议将第一行第三个图标和第三行第一个图标去掉,或者替换成学生容易认出的图标。
五、 有些重要语句颜色标注不一
与七年级和九年级教材相比,八年级教材在编写形式上有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教材章节里的重要观点或语句是用红色标注出来的。这种标注不仅从视觉上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突出该部分所讲内容的重点,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八下”教材大部分框题内容中都能找到红色标注的语句。但是,也有一些框题中的重点语句没有标注出来。如,教材第10页上“判断是非的依据不是个人的主观兴趣、愿望和好恶,而是法律和道德的要求”;第12页上“一个为人正直的人,不会心口不一,想一套,说一套,干一套。一个为人正直的人,也是诚实的人”和“一个正直的人不会因为一己之利而丢掉做人的尊严”;第13页上“一个正直的人能够以国家、民族的大义为重”;第29页上“学会休闲,要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学会休闲,就是要求我们善于发现生活中乐趣”、“学会休闲,要做到科学、合理、有度”;第64页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第65页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其他的义务已标出);第69页上“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强制交易行为”(消费者其他几项权益已标出);第76页上“消费者应当努力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务的知识和使用技能”;第77页上“消费者应尽量到正规的商店购物,少购买流动摊点的物品”、“消费者要善于识别各种消费陷阱,提防上当受骗” (教材原来只标出“消费者应主动索要发票”);第88页上“有效保护自己的隐私,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和适度的情感距离”;第89页上“保护个人隐私,要提高防范意识”、“不要泄露个人信息”;第131页上“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笔者建议以上这些语句都应用红色加以标注。
六、 第18课框题偏多
打开苏人版五本教材的目录,不难发现,七年级每课内容大部分都安排2课时即2个框题,八、九年级每课内容大部分都安排3课时即3个框题,很少看到一课安排4课时即4个框题的。而“八下”教材第18课则安排以下4课时即4个框题:第一课时《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多花》、第二课时《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第三课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四课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再看看这四课时即四框题所讲的具体内容:第一框题主要讲述五十六个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第二框题主要讲述我国各民族之间建立了平等的关系,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各民族能够团结在祖国统一的大家庭内;第三框题主要讲述尊老爱幼、见义勇为、匡扶正义和诚实守信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四框题主要讲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意义。笔者建议去掉第一框题,因为该框内容与课题“民族情·民族魂”联系不大,还有该框内容与苏人版九年级教材第二课前两框内容相重复。如果保留第一框内容,笔者建议将第三框内容整合到第一框之中,因为尊老爱幼、见义勇为、匡扶正义和诚实守信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 个别标题表述不当
教材第14课第三框题 “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下有三个红色小标题,分别是第47页的“法律维护公共秩序”、第49页的“法律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第50页的“违法犯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从其下所讲的内容上看,都是论述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文字表述上看,第三个小标题明显与前面两个标题不对称。笔者建议将其改为“法律打击违法犯罪”。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