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材逻辑缺失的表现及对策

2013-12-29 00:00:00闵娟利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3年11期

我省使用的人民版高中必修教材有三册,分别介绍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三大领域。教材以专题为体例,古今中外贯通编排,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历史的广度和深度,但由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薄弱和不平衡,这样的编写形式易造成知识断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线教师常常会发现教材中逻辑缺失的现象,给日常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一、 教材逻辑缺失的表现

1.有些历史知识的表述缺少衔接

如人民版必修Ⅰ专题一有这样一段表述:商代政治的另一个特点是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该段文字非常简练,但对没有什么历史素养的高一学生来说理解有很大的难度。他们大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商王决策要通过占卜?卜又如何表示天命呢?现在的人是如何得知这个信息的呢?如果学生的这些疑问得不到合理的解释,那么这部分的知识很快就会随着时间烟消云散了。又如必修Ⅱ专题四: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学生从图片上看,这服装实在很臃肿,而且在现实生活中行动不便,也费衣料。什么时候它成为了男子的通常服饰?为什么它会在中国的主流社会盛行数百年呢?教材都没有叙及原由。

2.有些历史结论缺少事实支撑

人民版必修Ⅰ专题三在讲述了遵义会议的内容后有这么总结性的一句: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样的结论学生觉得很强势,确实单从教材相关的内容分析,实在看不出遵义会议是中共的第一次独立自主的会议,也得不出它是中共从幼稚到成熟的分界线。类似的还有必修Ⅰ专题三: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等等。

3.有些历史脉络呈现混乱

人民版必修Ⅲ专题一的标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下有四课: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宋明理学、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这一专题对一线教师挑战很大,多数历史教师对中国思想文化本来研习就不深,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又给老师们出了难题。从标题的编排和教材叙述很难看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什么是主流思想,它又是如何演变的,专题一的标题和下属的四课之间又存在怎样的逻辑联系。

二、 解决教材逻辑缺失的对策

1.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 把握历史的事实,搞清历史的逻辑,是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表现,也是教好历史的基础。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研修,才能厘清教材所蕴含的内在逻辑。

(1)做好教材的逻辑加法

针对教材情况,教师要适时补充历史事实,把历史知识理顺,这样既符合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体现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案例一:神权如何与王权相结合

“殷墟出土的遗物……,最引史家注意的是无数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这些甲骨差不多全是占卜所用的,乃王室卜人所保存的档案。原来商人要预测未来的吉凶,或探问鬼神的意旨,便拿一块腹甲或牛肩胛骨,在一面加以钻凿,却不令穿透,然后在钻凿处灼火,另一面便现出裂纹,这叫做‘兆’。卜人看兆而断定鬼神或一种神妙的势力对于所问的反应。所问的事情,有时连日后的‘应验’,就刻在兆的旁边,这可称为卜辞。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每遇有可容犹豫的事情或不能解答的疑问,照例要听命于龟壳和牛骨。神鬼世界的主要成分是他们的祖先。”[2]假如教师能够这样向学生讲明,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一些相关问题。

案例二:长袍马褂的流行

“为了骑马方便,长袍一面开袴,骑上马,还可把另一面的里襟搭过来,两条腿都盖着了。照中国内地人服装,骑上马,膝盖就露出,要受冻,僵了。两手为要伸出拿马缰绳,他们的马蹄袖,正好保护伸出的手指。”通过这一介绍,学生不难理解,这长袍马褂是满洲人的服装的缘由,难怪它会成为清王朝的流行服饰。

6QqiBd7lMreViVTp9Ut89A==

(2)做好教材的逻辑减法

历史的发展过程,必然有其自身的内在联系和发展逻辑,因此,要充分利用逻辑思维进行教学,敢于打破教材一些不合逻辑的条目和章节,将相关的教学内容整理成适应学生认识历史的逻辑,使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教学安排逐步了解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进而增强历史洞察力。

案例三: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阅读任世江先生的《“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之我见》一文后,笔者的思维终于变得明晰起来。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按照《历史课程标准》中最贴切的理解主要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演变。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但孔子一生并不得志,儒家学说也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对犯上作乱,但又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否定了对君主的绝对服从。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认为礼的原则是“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屈民而申君,屈君而申天”。然而天是虚无缥缈的,君主的地位就可想而知,因此,经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学在汉武帝时期得宠,因为它更适合了皇帝专制的需要。到了宋代,因为朱熹编著《家礼》、《小学集注》等书,使儒学中的“礼”普及化、通俗化,因此,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也可以这样说,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还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孔子主张“仁”、“礼”并重,然而后代统治者发扬光大的是“礼”,尤其是“三纲五常”。到明末清初,李贽反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个人自由,含有打破偶像、动摇传统思想之倾向。而黄宗羲等三人否定的是君为臣纲,从正面攻击君主专制。讲清了这些逻辑关系,学生就知道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主要是顺着 “礼”尤其是“三纲”的发展,也就不会觉得必修Ⅲ专题一是繁杂无序了。

2.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教材逻辑缺失,既是遗憾,但同时也是机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尝试着教材的某个逻辑缺失的问题,有意识地让学生查阅、整理相关资料。让学生独立地发现教材中逻辑缺失的问题后,再提出某种观点和假设,并运用演绎、归纳、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方法作出较为完整的论证和阐述。

案例四:遵义会议的评价

原本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之间的电讯联系,有两条通道:一是通过上海地下电台中转的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另一条是直接与中央苏区的联系。从1934年10月7日至1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上海中央局机关被破坏,上海与共产国际的电讯联系中断。在红军长征前夕的紧急情况下,中共中央失去了与共产国际所有联系,这反而为自从诞生以来一直受共产国际控制的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创造了客观条件,教材关于遵义会议的评价我们认为还是比较中肯的。

案例五:从建筑看文艺复兴

教材是这样对文艺复兴进行定义的: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这就是所谓的“文艺复兴”。这样的概念我们理解很有难度,在老师建议下认真阅读了陈衡哲先生写的《西洋史》,我们认为可以从建筑理解文艺复兴概念。上古时期,希腊与罗马的人生观是侧重于现世的,因此,他们的眼光是侧重地面的,所以他们的建筑是方基巨柱,使观者的目光左右行而不上下行(展示帕特农神庙图片)。到了中古时期,基督教占统治地位,所以中古的建筑便以哥德式建筑为最发达。尖形的长窗,矗霄的高塔,纵行的直线,是都有引人向上的效力的。他们都在不断告诫观者:“你们且忘了地下,望着天上,使你们的灵魂,随着那颤巍巍尖塔,去与上帝接近接近罢!”(出示科隆大教堂图片)。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希望及目的,又渐渐地由天上移向地上,于是宽基厚柱,圆拱低窗的建筑,又渐渐流行起来(出示圣彼得大教堂图片)。

在现有历史教材下,如何“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让历史教材在教学中充满逻辑味,这应该成为所有历史教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贾雪枫.客观、真实、符合逻辑是历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历史教学,2011(13).

[2] 张荫麟.中国史纲.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3]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店,2001.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