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为了多个教学目标,全方位地对文本进行教学。例如,对小说,每个文本至少都要从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环境描写三个角度进行教学;对散文,每个文本都要从思想、情感、语言、修辞、写景、抒情等角度全面教学;对文言文,每个文本大都离不开词语归纳、句式学习等语言教学和内容分析、写作特点的教学。哪怕没有时间,都舍不得放弃,总要想方设法把这些内容塞给学生,于是出现架空文本,学生囫囵吞枣的现象。如此,既无好的效果,也占用了大量时间,甚至还出现临近期末而无法完成教学进度的情况,于是只好由老师代替学生进行分析或者完全由老师拉着学生硬往前赶进度,甚至舍弃一些文本。结果,教材文本阅读教学成了任务、成了应付,而不是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出发,予以充分利用。因此,探讨既便于操作,又有更好效果的文本处理方式是本文之意。
如果说教材只是给教师提供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文本典范,每种文本,都有其独特之处或者优长点,这些点往往成为教学的重点,它们包含了对学生相关能力进行培养的方向性选择,解决这些点,其实就是给学生提供如何进行文本阅读的范例性方法。要想有好的效果,对不同文本的统筹安排和教学点的选择,是我们进行文本教学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现行教材,大都以文本体式为标准进行归类编排,文体特点往往是我们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这给我们高效地安排文本教学提供了统筹的可能性。例如散文,内容上首先考虑其是写景、叙事还是记人,在表达方式上探讨其描写、议论、抒情的结合方式,在语言上考虑其修辞手法、遣词造句特点、结构安排等;小说则考虑其情节设置、人物形象、矛盾冲突、环境描写、叙事手法等;诗歌则考虑其意象、意境、抒情方式、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
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大都从文本体式特点出发,选择几个角度,用两三课时甚至四五课时进行全面研讨学习,其好处是能让学生对文体特点有全面的了解,但是,这就会把主要学时用在了教材文本教学上,留给学生进行思考、用于课外阅读和训练的时间就少了。也就是说,学生对文本的体味必然不深,阅读数量必然不够,阅读视野必然狭窄,进行写作训练以及教师给予的写作指导也必然不够,用于应试能力提升的时间必将大打折扣。即使是课堂文本阅读教学的拓展,我们也必须留出足够时间,而这个拓展不可能过多,因为它是为教材文本教学目标服务的,是补充,否则就会喧宾夺主,甚而占用过多时间。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仅仅依靠教材的文本量,即使是把每一个文本以解剖麻雀的方式甚至显微镜方式教学,也难以让学生各方面能力达到高考所要求的水平,学生能力的实质性有效提升,却是通过课外相当数量的阅读和相当数量的训练来实现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应当轻视甚至抛弃教材文本,而是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对之进行统筹安排,以获得更好的效果。一是一边进行文本教学,一边进行拓展训练;二是集中进行课文教学,余下的时间集中进行拓展训练;三是在第一、二学期集中处理教材,剩下时间进行拓展训练。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都需要寻求一些具体方法高效地处理文本,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或者说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多思考、多阅读、多训练、多作文以及其他能力的训练,当上课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后,那么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就少了,教师和学生负担减少,压力减轻,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一、 一文数点式
一个单元有三四个文本,选择一个作为重要篇目详细教学,其他篇目则简略处理。例如,人教版(课程标准)高中必修Ⅱ第一单元,有《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三篇,可以选择第一篇或者第二篇多角度用多课时进行教学,另两篇则让学生读一读即可。如果以《荷塘月色》为重点,可从下列角度进行教学。
1.作者介绍。作者生平事迹、生活经历、家庭情况、心理状况、思想变迁、精神品格、创作情况等的详细介绍。这是从知人论事出发,也是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2.内容学习。思路分析,思想感情,荷塘月色之写景等。
3.结构学习。本文在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前后照应,严密紧凑:文首与文尾,第二段概写荷塘月色与第三、四、五段详写相关景物,第三段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与详写荷塘月色段落、联想江南采莲旧俗时自己的想法、感受,等等。
4.写作手法。如对照:暗的对照——平时的自己(这需要补充)与现在自己处境、心理、感情;明的对照——动与静,如第三、四、五段中动与静的对照,荷塘月色的静谧、朦胧之实景与江南采莲景象所体现出的热闹、风流、有趣之虚景的对照;作者的心情随着行踪和所见之景的变化而动静交替变化的对照等等。
5.语言学习。描写荷塘月色三个自然段的语言非常优美甚至倾向于华丽,与全文其他各段特别是与第一、二自然段明白如话的朴实之语对比明显;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以及叠词、炼字等。
6.适当引申。如对江南采莲旧俗所引古诗从背景、内容、修辞及在全文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描写荷塘月色部分与朱自清的《绿》中的写景部分进行比较等。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每一角度中,都涉及多个点,都有值得教学的地方。这种方式是典型的精读,但它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文本,大量搜集相关资料,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二、 一详余略式
这种方式是就其中一篇,选取其两到三个点进行教学,而其他各篇则只选取一个点进行,所有点均不重复,也就是说,不同的文本解决不同的问题,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达成不同的教学目的,获得不同的教学效果,而这些教学点应当是文本各自突出的特点。当然,如果学生对同类文体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可舍弃余下各篇。
例如,以《故都的秋》为重点进行教学,可选的角度有写景、抒情、议论的结合方式,景物描写、语言特点等,如就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和对整个秋的感受进行探讨,对秋院清景、秋槐落蕊、秋蝉悲声、秋雨闲人、秋果奇景几个段落的赏析,对具有诗意性特点的整散句式的探讨,倒数第三自然段的作用,等等。另两篇就探讨思路或者具体选择某一段某两三段之类的教学点进行精细教学。又如必修Ⅰ第四单元,是新闻体裁中的报告文学,可以选择《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或《包身工》详细探讨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文本自身的写作特色,余下各篇让学生读一读即可,或者让学生积累一些词语、优美的句段等等。
三、一文一点式
每个文本只用一两个课时就其一点进行深入教学,每个点不重复。它要求确定一个文本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或者就某一个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例如,《荷塘月色》只探讨三、四、五自然段的写景,《故都的秋》只探讨它的语言特色,《囚绿记》则探讨常春藤的寓意等等。这种方式,既便于学生就一个点深入思考和探究,也能让学生理解更深入透彻,教师和学生的成就感可能更强,效果显著。一个单元这样,一本教材也可如是处理。
它同样适合文言文教学。每篇文言文在语言上要讲的可能很多,但是,如果都把每篇的语言点进行详讲,可能就花时间,而且学生感觉枯燥。不同文本,选择其在语言知识点或写作特点上集中表现突出的几个方面进行教学,会更有效。例如,《兰亭集序》着重训练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抑扬起伏的感情,《赤壁赋》要求学生背诵,培养其文言文语感,《游褒禅山记》则着重教学“其”、“之”这两个文言虚词,并对重要段落进行笔译训练;而《荆轲刺秦王》,则各类句式相对集中或某些实词也很集中,《鸿门宴》则几乎涵盖了“为”的全部用法。这样,每一篇就能够重点解决几个语言点,从而解决文言文常用知识。或通过选取一个或两个语言点,带动对全篇的学习和把握,如此提纲挈领,以点带面的教学,也会有效。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文言文进行全面审视,并对语言点有细致而深入的把握,明确高考的相关考点和考查内容,以让每篇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这种方式,既能切实达到某一教学目标,又能高效处理文本,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为拓展训练腾出大量时间。
四、 一点拉通式
选取一个角度,把三个文本就某一教学目标,针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进行集束式培养。可以是一贯式,如就思路教学,在一课时里把三个文本全部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用一篇做样板式教学,另两篇则让学自己阅读和概括。可以是比较式,如从语言的角度,从写景的角度,从表达方式的角度,从抒情的角度,比较它们的异同,等等。这种方式,就要求教师事先对文本进行全面准备,而学生也需要进行充分的预习。
上述四种方式既可运用于必修课,也可用于选修课,特别是后面三种,对选修课更适用。新课标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目的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而又将选修课集中在第四学期,一学期要修完十几本书的内容,对文本进行统筹处理,提高教学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这里需要附带提出的是:把十几本选修内容集中在一个学期,时间相当紧,大多数教师则采取大量放弃的办法,以腾出时间强化学生的应试能力训练,这样,就无法达到选修的基本目标。建议把选修教材安排在第一学期,以让学生平时有充裕的时间阅读,也让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穿插一些文本以为必修和训练的补充,而不至于在进入高三复习前为了应对如此多的内容而手忙脚乱。
总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具体”,不是大而化之,广而无边,而是要小而实,让学生不是感觉玄虚空洞,抽象难及,迷茫无措,而是感觉可以把握,这样教学就具有可操作性。如此,教学思路就会清晰,学生也就明白这节课自己要学习什么,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成就感,接受起来就更容易,学习起来更有动力。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