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语言学教授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因此,语言学习不能孤立地单从符号系统入手,而必须深入把握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跨民族、跨地域的外语学习中,教师为提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实现目的语与母语文化的对接,可采用文化对比的方法,将母语与目的语进行文化层面的比较,明确语言间的共性与个性,实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的目标。
目前,英语教学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学习效果不佳、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1],其中突出的原因就是忽视了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课堂教学单从符号系统入手,孤立讲授语言自身的规律,缺少目的语与母语间的文化对比教学。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没有真正明确外语教学的目标,对外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把握不深,作为对比工具的母语文化也未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导致目前英语教学的困境。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例,阐述文化对比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其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一、实施文化对比教学法的意义
依据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和目标,英语教学应侧重于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从文化交流的层面,着力培养学生英语与母语符号系统的对接及文化交流能力。英语教学在培养一种外语运用能力,文化对接与交流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我们知道,文化的差异并非仅是单词和习语内涵的差异,更重要的是目的语和母语国家间“由于社会制度和历史发展的不同在社会生活、教育制度等方面思想的差异和由此导致的行为的差异”[2]。综合的文化对比教学法,可以充分体现语言和文化的内在联系,并从本质上实现两种语言更广泛的交流。
从跨文化交流意识和文化对比角度来看,我们所从事的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对外来文化的传授,而是要实现外来文化与母语文化的成功对接和融合。但从现行的多数英语教材看,无论是国内编写的权威教材,还是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都以传输英美文化为主要内容,只满足了学生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需求,却未能满足我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全部需求[3]。多数教材仅侧重于西方英美文化的传递,而缺少有关中国文化的有效信息,也没有设计相应板块让学生进行中西文化的专项比较。
课堂讲授没有对比和文化接近度,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很难实现对西方文化的深入把握,也很难对所学的语言产生较强的关注度;从人才培养目标看,也无法实现英语与母语文化的对接和融合,更不能实现英语教学对跨文化交流意识和素质的培养。应该说,文化讲解融入语言教学,可以将抽象的语言学习形象化,进而激发语言学习者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为科学体现英语教学的目标,把课堂教学讲活、讲出效果,我们可使用文化对比教学法。既要发掘英语教材所蕴含的西方英美文化,又要想办法增加中国文化的信息,在课堂上进行文化现象的比较。如此,既可借助英语所承载文化的相近度实现英语学习的高效率,也可以在英语学习中传授汉语文化,实现语言本身的融合与交流,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意识和热情。
二、文化对比教学法的运用
文化对比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就是要依托语言工具的传授,改变目前偏重英美文化、忽视中国文化的课堂教学困境,抓住文化的对接和融合点,实施英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交流与对接。
1.依托教材文本找准文化对比点,形成语言背后的文化相近度
文化对比教学法的运用,首先要科学依托教学文本材料,善于发掘语言所蕴含的中西文化的对接点,形成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接近度。语言所蕴含文化的接近度,是激发学生外语学习兴趣的关键,也是提升语言教学效果的关键。比如文本My Daughter,My Friend[4]所讲述的一对母女在有关交友、爱好、穿着打扮等方面的代沟问题,就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文化对接点之一,也是中西方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为将语言学习的过程形象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及深入思考的热情,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引导他们利用互联网、报纸、杂志等途径,广泛收集有关对比点的中西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关系的信息。
为体现学习的重点,我们要求学生的信息收集要全面,并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代沟问题进行初步对比和思考,进而用英语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结论和看法。父母与子女的代沟是他们较为感兴趣的话题,而且也愿意主动进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对比与思考,无形中诱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英语学习的角度看,由于我们要求学生必须用英语表述思考的结果,所以,学生会优先收集英文方面的资料,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他们会主动学到很多文本以外的鲜活、地道、富含时代特征的英语词汇,并能及时完成一些英语词汇与中文词汇第一时间的对接。比如nuclear family(核心家庭),extended family(延伸家庭),to cut the(umbilical)cord(砍断脐带,喻“开始独立”),not to be tied to one’s mother’s apron string(不要系在母亲的围裙带上,喻“开始独立”),to leave the nest(离巢,喻“走上独立生活之路”),to stand on one’s own two feet(自主自立)等。
新鲜英语词汇自然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再加上两种语言在文化对比中的接近度,很容易实现学生对所涉两种语言词汇的兴趣。由于文化接近度的存在,学生从汉语文化的角度更容易把握英语的学习,自然有助于他们的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2.依据语言对比点及文化相近度,深入讨论语言文化差异点
语言学习效果的巩固,文化对比引导不可忽视,接下来,就要围绕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文化相近度,进行深入比较和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基于第一阶段的初步比较,进一步鼓励学生以各种方式(如讨论、问答、角色扮演等)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对比分析中西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关系处理的差异性。教师可以选择两个学习小组作为问题回答者,分别回答其余小组同学有关中西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如果小组成员无法回答,则由提问小组的同学给出答案。
回答问题的小组通常情况下,需要充分准备相关的材料;而提问问题的小组也要有备而来,不能随意提问自己都不知道的问题。在提问环节中,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的问题就会被学生提出来,如:
Have you ever had difficulty talking to your parents?About what kind of things?
If your mother forbids you to do something, how do you win her permission?
If there is a“generation gap”between you and your parents,how do you try to bridge it?
In China,it’s common for parents to hit the child if it’s for the child’s goodness.So how do you think“I hit you because I love you”in China?
Is corporal punishment an effective way in teaching younger generation?
American adults respect the children’s opinion as well as privacy,does it mean there is no generation gap between them?
American parents let their children stand on their own two feet,does it mean they do not love their children?
在问题的回答和讨论中,学生会逐步明确,中西方父母在对待子女成长问题上的差异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就会更容易关注到下面两位异国女性的对话:
A:I think it’s terrible that in your country children leave their parents when they're so young.Something that shocks me even more is that many parents want their children to leave home.I can’t understand why children and parents don't like each other in your country.(在你们国家,子女年纪轻轻就离开父母。在我看来,这真是糟透了。更使我吃惊的是,许多父母竟要子女离开家庭。我不明白为何在你们国家,子女与父母互不相爱。)
B:In your country parents don’t allow their children to become independent.Parents keep their children protected until the children get married.How are young people in your country supposed to learn about life that way?(在你们国家,父母不让子女独立,在子女结婚之前,父母一直守护着他们,这样子女怎能学会生活呢?)
通过对话讨论和文化比较,学生大致就能从文化的层面上理解这两句话所代表的文化背景。通过此环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会被“逼出来”,知识和信息量也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文化对比的讨论和交流,可将收集到的知识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3.挖掘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形成跨文化思维意识
在学生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后,紧接着应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产生文化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其实这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是密不可分的,有时候是交织在一起的。在第二阶段中问题的提问和回答中,我们发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而这种差异会启发所有的同学对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多元的思考,从而使答案更加客观。就父母与子女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逐渐认识到:中西方父母都是疼爱子女的,都希望子女能茁壮成长,不同的是处理方式。
当然,在对比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有选择地加以吸取利用,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对母语文化的妄自菲薄。另外,教师要教育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中西文化对比,认识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主动充当好中西文化交流者的角色。这一阶段不仅给学生创设了能使思维发散的课堂氛围和张扬个性的空间,而且,可促使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得以升华,更深层次地正确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同时客观深入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进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感受能力。
文化对比教学法可促使学生围绕文化对比点积极查找整理相关资料,并能在课堂上以各种形式将找到的信息重新呈现给大家,以此来对比目的语与母语文化的差异。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查词典、上网等方式展开文化背景知识的搜索,有助于其学到更多地道、鲜活的英语词汇,以文化的蕴含提升语言学习的形象化和动态性。而且,围绕文化相近度展开的讨论和分析,既可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听力、英语表达能力,又能在教师的带动下客观、深刻地掌握和了解中西文化及其产生差异的根源。同时,文化对比教学法还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文化性、贴近生活等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综上,我们应该明白,文化对比教学法就是要摆脱以往教学中只传授英美语言知识、忽视中国文化对接与输出的困境,而转向以文化对比为教学特色,侧重培养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对中西文化的比较、鉴赏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文化对比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性作为课程评估的重要参数,同时,补上缺失的中国文化因素,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对比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当然,文化对比教学法的正确运用和推广,更需要教师树立全面的中西文化观,注意目的语和母语文化的平衡,特别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得体地借助英语表达输出母语文化,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光.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管理存在问题分析.教学与管理,2009(24).
[2] 孙菲菲.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中西文化对比的引进.海外英语,2010(3).
[3] 张蓓,马兰.关于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的调查研究.外语界,2004(4).
[4] 吴晓真.大学英语精读(预备级).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