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概念界定
1.小学体育游戏的形式、内容、功能
小学生体育游戏是指针对小学生的体质特征与天性所创设与开展的,由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动作组成,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情节性的体育活动。主要包括走、跑、跳、投、平衡、钻爬、小球、水上以及冰雪等项目,通过个人参与或集体合作等形式来完成,是小学生体育的主要内容。
小学生体育游戏具有强身益智的重要功能,能够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运动知觉能力、观察能力、注意力、创造力、想象力和意志力,培养其勇于竞争、不怕挫折、遵守规则、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2.创造活动类课程的内涵
创造活动类课程内涵具体体现为:一是创造活动类课程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开放性、针对性以及灵活性的特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二是创造活动类课程以实践为主,强调学生的亲历亲为,为充分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提供有力的保障。三是学生在创造活动类课程中占有主体地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的生成与提高。
二、小学生体育游戏中设置创造活动类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是人生具有的潜能,这种潜能能够伴随人的一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这种潜能需要科学有效的手段加以开发与整合方能发挥其作用,其社会价值才能够得以体现。因此,本研究的开展是对小学生创造意识的唤醒,其目的在于为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修正我国创造教育现存的偏失与漏洞,以期与大学、中学的创造教育达成有机的衔接,进而构建我国创造教育的完善体系,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
创造活动类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将作为我国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在培养小学生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为:一是促进小学生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二是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潜能,增强其个性的培养,为小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全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促进我国小学教育体系的更新与整合,为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探索与提供全新的发展路径;四是丰富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内容,为实现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小学体育游戏中创造活动类课程的设计原理
1.多元化发展原理
多元化发展的原理蕴含着一种开拓与创新的理念,是通过多视角、多维度的探求式发展来实现整体规模的扩大与实力的增强。对于小学生而言,对其综合素质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由体质、心理、情感、兴趣以及初级的感悟认知能力等多方面构成。由此可见,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实质是一个多元化的培养过程,是建立在各个构成要素实现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而达成的。因此,在小学生体育游戏中创造类课程的设计时,必须遵循多元化发展的原理,以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针对小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需求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规划,以避免因课程设计的局限性而影响到教学的整体效果。
2.快乐原理
快乐是形成良好情绪、保持健康心态的基础,“笑一笑,十年少”,这是对快乐与健康之间内在联系的最为直白的诠释。小学时期是否能够实现快乐的成长,是关乎于其一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相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快乐来源的途径有二,一是源至于自身童真的天性,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游戏中创造活动类课程的设计过程中,以快乐原理为导向,以营造快乐氛围为基础,为小学生创设与提供一个充满快乐的活动环境,不仅是维系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需求给予课程设计者们的重要使命。
3.安全原理
小学生生性好动,对于游戏性的肢体运动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欲望,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极弱,尚未形成自我防护能力,因而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易于导致受伤现象的发生,不仅会对小学生的身体形成伤害,同时更会诱发其恐惧心理,使之对于游戏活动的参与形成心理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生体育游戏中创造活动类课程的设计时,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制定科学实效的防护措施,防微杜渐,在确保小学生人身安全的基础上,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小学体育游戏中创造活动类课程的设计程序
1.制定目标
目标制定是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相对于小学生活动类课程而言,其目标的制定要以小学生身心素质的适应程度为依据,以满足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本性为宗旨。由于受体育游戏这一必要条件的限制,其目标的制定必须以体育游戏为载体,通过对创造活动情景的设置,引导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进而促进小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与创造能力的发展。而为了实现对所设置目标合理性的检验,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子目标,包括阶段性目标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以构成完善的目标体系,不仅要表现出对教学预期效果的科学预判,同时还要彰显出充分的计划性与适应性。
2.选择内容
创造活动类课程具有情境性、实践性以及自主性等特征,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切实符合与充分满足上述特征的需求。
(1)坚持适应性的原则,对小学生体育游戏进行合理的筛选。小学生体育游戏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并不是每一种游戏都适合于设置与开展创造活动类教学,因此,要对小学生体育游戏要遵循安全性与趣味性的原则进行有效的筛选。在筛选的过程中,对场地、器材以及游戏的难易程度进行综合的考量,以增加安全系数,确保安全性。在趣味性方面:要选择形式活泼、内容丰富、有情节、有角色、易于吸引儿童,并能够有效提高其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游戏项目,以确保小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乐趣,享受快乐。
(2)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素质水平,并结合创造活动类课程的要求,对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其目的在于使得游戏更具有适应性,进而确保创造活动类课程的开展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对投掷游戏的改编时,将传统的投掷小石头,改为装有沙、米粒等各种材料的自制沙包,不仅确保了游戏的安全性,同时也培养了小学生的动手能力等。
3.评价体系的构建
评价是及时了解教学行为的适宜性与实效性的主要途径,是调整教学进度、修正行为偏差的主要依据,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受教育者实现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鉴于小学生的天性以及对评价行为的接受能力,在构建小学生体育游戏中创造活动类课程的评价体系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评定。主要是针对小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的评定,具体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指标并对取得的数据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比较,做出科学的评定。
(2)运动技能与创造意识的评定。主要进行游戏时其所表现出的能力,以及在创造活动类课堂上所显现出的创造意识进行评定,以便及时地掌握教学的实际及效果。
(3)学习态度与行为表现的评定。主要是用于检测创造类活动课程所设置的内容是否有吸引力,如态度是否积极、是否遵守纪律、是否能够主动地参与、是否全身心的投入以及是否能够接受老师的指导与对其行为的改正。以便为调整课程内容、完善内容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五、小学体育游戏中开展创造活动类课程的指导策略
小学生体育游戏中创造活动类课程的指导策略,是遵循相关的原则,在对相关领域中的教学经验与体会进行有机的整合与优化的基础上而制定的,因此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修正偏差,使教学工作更趋于科学实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组类课程开展的指导策略
(1)语言提示法。此方法简易、直白、易懂,因而被普遍使用。例如,在进行“盖房子”的游戏时,教师发出指令:“两人一组,进行盖房子比赛,看那一组速度最快、质量最好。”即发出了分组指令,又对游戏的内容与规则作出了简明的提示。
(2)性别分组法。根据男孩与女孩之间身体素质的差距运用性别分组法,能够有效地激发男孩与女孩之间的竞争意识。例如,在进行“彩虹桥”的游戏中,通过性别分组,进行男孩与女孩的平衡能力的较量,既调动了儿童的参加兴趣,又促进了相互帮助意识的形成。
(3)角色分组法。根据游戏的内容需求进行角色的划分,担当相同角色的儿童自然组成一组。如“小兔采蘑菇”的游戏中,将儿童分成“蘑菇组”和“小兔组”,并不时地进行角色转换,促使儿童能够担当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乐趣。
2.合作类课程开展的指导策略
(1)自主结伴合作法。儿童在自主结伴时,往往会选择彼此间存在好感或信任的伙伴,能够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意识,达成有机的默契,进而取得较好的活动效果。例如:在“抬轿子”游戏中,需要三名儿童共同抬一架木梯,这对于彼此间的协调与平衡具有一定难度的要求,而通过自主结伴来进行此游戏,不仅增强了儿童的活动兴趣,还有利于同伴间合作能力的提高与信任程度的提升,其效果要远远高于教师强制性分组所取得的效果。
(2)探索性合作法。以儿童的兴趣与能力基础出发,引导儿童观察、尝试,并主动地探索游戏的各种玩法,共同探索合作完成游戏任务的途径。例如:在进行“企鹅送蛋”游戏时,通过引导与启发,共同探索出两人一组面对面拥抱或背对背拉手扮演企鹅,将小球置于胸前或置于背间完成企鹅送蛋的任务;多人一组共同扮演企鹅,将小球置于头上完成游戏任务等多种形式。既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同时促进了幼儿探索意识。
(3)榜样示范合作法。有意识地将能力突出的儿童树立成榜样,其他儿童通过对榜样示范的观察以及与榜样的合作,能够有效地激发儿童的赶超意识,进而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进行“小乌龟顶球大赛”的游戏时,可以将完成效果最佳的儿童确定为榜样,引导其他儿童通过观察来模仿榜样的合作行为,有效激发其他儿童向榜样学习的动机。
3.独立完成类课程开展的指导策略
(1)鼓励法。对于素质较差的儿童而言,鼓励是其战胜懦弱、提升自信、实现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保障。例如,在进行“小马过河”的游戏时,由于一些儿童对于完成游戏任务存在较大的顾虑,这时就要及时地对其进行鼓励,而切忌训斥。逐步激发其自信,进而勇敢地参与到游戏当中。
(2)诱导法。当儿童对游戏的内容不感兴趣或感到游戏难度较大而无法完成时,应对儿童进行渐进式的诱导,通过观察伙伴的行为,或教师的亲身示范,使得儿童逐步消除恐惧、激发兴趣。例如,在进行“负重跑”游戏时,儿童往往会因游戏的枯燥而无法形成积极参与的意识,或游戏对体力要求较高,自身能力无法完成而产生恐惧心理。这是就要对儿童进行循循善诱式的开导,讲明游戏的重要性,并在观摩伙伴与教师的示范下,逐步建立起自信,切忌因急于求成而对儿童的身心造成危害。
六、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在小学生体育游戏中设置创造活动类课程,是遵循素质教育发展理念、促进其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2)在创造活动类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以相关的原理为依据,以凸显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3)在对课程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以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现状及心理特征为依据,以避免课程设计的难度超出儿童体质的承受极限,致使设计工作趋于无效。
(4)在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要对原有的体育游戏进行有机的筛选、科学的改变,以凸显课程内容的适应性与实效性。
(5)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对课程开展情况的及时把握,进而进行有效的调整,以确保教学整体效果的提高。
(6)制定课程开展的相关指导策略,是教学活动严谨性与实效性的重要保障,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导向。
2.建议
(1)加大经费投入,提供物质保障。由于小学生体育游戏的开展,对环境与设施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为了确保游戏活动的安全性与实效性,应加大对小学生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为在小学生体育游戏中科学设置、有效开展创造活动类课程,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2)加强对小学生体育游戏的挖掘与开发,丰富创造活动类课程的内容。在小学生体育游戏中开展创造活动类课程,是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设置的。因此,为了确保适应性的有机凸显,需要对小学生体育游戏进行科学的挖掘与开发,以便为创造活动类课程的开展,提供不断更新的内容资源。
(3)加强对小学生参与意识的引导与激发,促进创造活动类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活动类课程能够实现持久性发展的关键在于小学生的参与意识,因此,应加强对其参与体育游戏兴趣的培养,促进其参与意识的有机生成与不断发展,进而推进创造活动类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焦润泽.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与创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第一版,1990.
[2] 魏礼龙.适合小学生体育课的游戏.生活娱乐杂志.2012(5).
[3] 鞠金瑜.小学体育课趣味游戏大全.校园文化.2012(6).(责任编辑 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