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论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及预防

2013-12-29 00:00:00王小宁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11期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从教30多年中,为了研究学生学业落后的原因,他先后对2000多户家庭的孩子的遗传、日常生活条件、营养状况和精神生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撰写了《难教学生》一书,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对学业不良的研究具有奠基性贡献的学者[1]。他的研究,对于我们当前的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

一、苏霍姆林斯基对学业不良学生形成原因的分析

1.学生健康状况不佳

苏霍姆林斯基针对学业不良学生的身体和智力发展情况进行了科学考察,他发现,“这些学生中所以有85%的人学业落后,知识贫乏,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不合格以及留级,主要原因就是健康状况不佳,身体患有某种疾病或者有什么毛病”[2],而且这些毛病在学生活泼好动特点的掩盖下往往不易被察觉。这些学生看上去很健康,气色很好,但仔细研究他们的健康状况之后,就会发现他们体内有某种潜伏的毛病。这种亚健康状态使他们失去了较长时间进行脑力劳动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脑力劳动乃至整个精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健康。不经常关心学生的体质和健康问题,就不能想象有成功的教育。

2.早期教育和所处环境不利

通过对学生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再加上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苏霍姆林斯基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变得难管、难教,学习成绩差,学业跟不上,与学生的早期教育或所处的环境不良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孩子之所以变得难教,变得学习困难,是因为“他在童年时期没有从周围人那里得到对他的发展来说是应当得到的东西”[2]。

他通过举例说明了那些在童年早期被野兽掠走的兽养学生,若干年后虽然被救回到人类社会,却没有一个能被教育成完全合格的人。这些野孩的事例无可争辩地说明,人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教育的关键期,错过了这一关键期,将很难对其进行教育。同样道理,在人类社会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他们的“关键期”受到丰富的、健康的、和谐的社会生活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的笔下不乏这样的例子,好多学业不良学生正是由于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期,家庭中缺乏应有的智力气氛造成的。如有些学生家庭的智力生活极其贫乏,母亲的文化素养很低,与人交谈时所使用的词汇总共也不过三四百个;有些学生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经常不断的家庭冲突严重损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使他们不敢与人交往,自然也就失去了探究外部世界的兴趣;还有些学生智力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幼年时没有受到完满的母亲教育造成的。

3.教师教育和教学工作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力量和潜力是巨大的。一个孩子,只要在智力发展上没有缺陷,就可以顺利地获得中等教育。“不及格和留级现象是教育教学工作差的后果。”[2]这里,他从教师自身素质的角度谈了学生学业不良的形成原因。

(1)教师的冷漠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现,如果教师本身对知识非常冷漠,上课时萎靡不振,那么教师的这种冷淡就会传染给学生,使学生感到紧张、压抑、郁闷,很难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满腔热情,师生关系融洽,那么学生的紧张情绪就会缓和,学习动机和兴趣也会得以激发,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

(2)教师缺乏必要的教学技巧,导致学生思维与知识相分离

很多教师有这样一种观念,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对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实际上是错误的。这种教学方法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真正地思考,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健康和智力发展。因为,通过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不能成为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工具,反倒成了沉重的负担,会给他们以后获得知识带来诸多困难。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学不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只被当成了填充知识的容器,他们只获得了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没有真正去思考。

(3)师生关系紧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这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精神财富的交流”。[2]学生之所以成绩不良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全在于师生之间形成的关系如何”[3]。“上课,这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4]所以,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如果教师心目中没有学生,不关心学生或者师生之间关系紧张、矛盾重重,学生对教师就会产生抵触情绪而产生学业不良。

(4)教师没有教会学生基本的学习技能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技能,日后的学习落后将会不可避免,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所以他曾告诫老师们,许多学生之所以成了后进生,主要是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不知道怎么去学习。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其次才是知识的传授。

(5)教师没能使学龄早期学生巩固好基础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中高年级的一些学生之所以学习跟不上,考试不及格,是因为他们在低年级学习期间就没有打好牢固的基础知识。对此,他举了一个形象鲜明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就像建造一幢楼房,但是根基却没有打牢,每天都有砖瓦掉落,房子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人们每天都在忙于修补。高年级的老师们就像建楼的建筑工,他们在建造楼房,而地基却没有打牢固,其结果必然是劳而无功。所以,他告诫老师们:对低年级学生,一定要打好他们的基础知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不仅找到了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同时,针对学生学业不良问题,也找到了解决学生学业不良问题的办法,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苏霍姆林斯基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应对措施

1.及时了解、改善学生的身心状况

苏霍姆林斯基认识到,要预防学生的学业不良,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在学生入学前的一年半,教师就应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健康状况、学生父母的体质和家庭氛围。这样可以从中发现学生患有哪些疾病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父母亲有哪些疾病有可能遗传给了他们的孩子,孩子在家庭中与家人的关系是否融洽、友好,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和他们的家庭情况,还应关心他们并采取措施增强他们的体质。为确保学生的健康,苏霍姆林斯基对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一一记录在案,针对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增强他们的体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诸如改善饮食结构,让学生跑步、打球、进行户外活动等,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除了掌握学生的身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还应了解学生的智力状况和家庭的学习氛围。教师应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充分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在大自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这种途径,才能真正发现学生的智力状况和潜能。为了从深层次了解学生,他要求每个月在学校召开两次校务会,专门研讨学生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学讲座,同时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活动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个性形成的内外环境因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精神需求、动机、个性特点以及潜能和喜怒哀乐。

2.创办家长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识到,要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任务,没有家长的配合是不行的。学生变得难以管教,学业不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所以,他于1958年开始在帕夫雷什学校开设家长教育学校。要求每一位孩子的家长在孩子入校前三年就必须在他创办的家长学校接受教育,定期到学校学习,而且一直上到孩子从学校毕业方可结束。学生的家长在学校主要学习如何保护和增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如何预防孩子常见的疾病,如何做亲子游戏改善家庭氛围,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以及言语表达能力等。通过一系列的教育,使学生家长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使学生上学前就掌握一定的知识,懂得一定的道理,从而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入学后的学习压力。

3.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学校形成了崇拜书籍的良好气氛,并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艺、政治、科普读物的渴求,对书籍的强烈迷恋,学校才成其学校。培养学生的高度的阅读文明意味着是在预防一个人在智力上、道德上、情操上的不足。”[2]他认为,只有让学生多读书,勤思考,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有效预防学生的学业不良。所以,他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他把帕夫雷什学校变成了书的世界,学校的每一幢楼甚至每一层都设有阅览室,里面有各类书籍和报刊,每一年级的楼道里专门陈列有适合该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籍,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在上学期间阅读完这些书籍。学校的图书馆里还陈列有大量的世界名著,供学生阅读。在他的倡导下,整个学校形成了争相读书的良好学风。除了让学校形成崇拜书籍的气氛外,苏霍姆林斯基还使各个家庭形成了读书的良好氛围,他定期召开家长会,鼓励家长购买适合孩子阅读的有益书籍,每天晚上,家长、学生在家里一起阅读书籍。

4.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之所以高年级不及格的人数比低年级多几倍,是因为这些学生在低年级时没有学到掌握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这个阶段,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即没有教会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工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越来越吃力,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也就越来越差,一直发展到留级、辍学。为了预防学生的学业不良,必须在学生低年级时就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在学习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阅读、书写,如何去观察、思考,如何掌握学习技能。以阅读和书写技能为例,他和老师们进行了长达20年的实验研究,终于找到了掌握快速阅读和书写技能的途径。他认为:“一个学生如果在低年级能出色地掌握快速阅读和书写的技能,那么到了中高年级决不会变成学业不良的学生。”不然,“他主要的学习方法就将是死记硬背,他的智力将会变得迟钝起来”[2]。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业不良,往往经历了厌学、学业不良、留级乃至辍学几个阶段。因此,“预防学生不及格和留级现象的最可靠的手段就是激发学生的认识的欢乐”[5]。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包袱。

第一,要热爱孩子。教师的爱是教育的起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爱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使学生处在愉快的心境中,朝气蓬勃,信心十足,奋发向上。苏霍姆林斯基说他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爱孩子”,即对孩子要有爱心。正如高尔基所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第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成功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强烈需要,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之处,即使学生取得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教师也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学习欲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第三,要鼓励学生从克服困难中获得乐趣。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想办法克服困难。只有当学生通过一定的意志努力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在学习中给学生带来欢乐。

第四,教师在课堂上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自己饱满、愉悦、热情、振奋的情感状态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精神萎靡不振、语言单调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就会使学生生厌,注意力分散,感到疲惫,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要求学生每天要进行课外阅读,经常参加课外活动。这样就能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当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智力活动时,才能将外在的客体化的人类智力纳入内在的主体的智力之中。

第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理想是一盏指路的明灯,能照亮学生人生的前进道路。学生从小有了远大的理想,生活才会有目标,学习才会有动力,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拼搏,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原苏联差生问题研究综述.外国教育研究,1992(3).

[2] 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四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苏]鲍里斯·塔尔塔科夫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唐其慈,毕淑芝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4] [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萧勇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5]杜殿坤.苏霍姆林斯基论认识的欢乐.外国教育资料,1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