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与自我调控相关研究

2013-12-29 00:00:00罗良针张贵诗朱武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11期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对近9000名教师进行的“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2.2%的教师感觉压力大,30.0%的教师有职业倦怠情况,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不容小觑。国外学者Byrne.B.M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国内普遍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超负荷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现象。

另外,由于工作环境及学生类别等原因,中学教师比小学、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更普遍。所以,分析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原因,探讨和掌握科学的自我调控策略,提高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确保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将大有裨益。

一、研究过程

1.被试

本文选取了江西省四所中学(2所高中,2所初中)的老师作为研究被试,回收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57份,有效回收率78.5%。其中文科类教师79人,理科类教师78人;中学高级及以上教师61人,中学一级教师75人,中学二级及以下21人;具备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50人,本科学历101人,硕士及以上学历6人,其他人口分布见表1。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王国香在《马诗勒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ES)的基础上修订的《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王国香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该量表符合本土实际,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各信度指标在0.76-0.83之间,效标关联效度在0.32-0.47之间。问卷包括三个维度: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共22个项目。情感衰竭,指个体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消失;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价值倾向降低。问卷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从1“从未有”到5“总是有”。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两维度平均得分越高说明倦怠程度越强,而在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各项目是正面提问,为了便于统计,计分过程中采用反向计分。平均得分越高,则表明倦怠程度越强。本次研究样本在此问卷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5;Bartlett检验P<0.01,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3个,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9.83%。

刘艳等《自我调控量表》包括4个维度:外部调控、投射调控、认同调控、整合调控,共22个项目。刘艳的研究结果表明,该量表信效度良好,各信度指标在0.66-0.83之间,效标关联也达到显著性水平。外部调控表示个体的行为由外部因素所调控,高外部调控的个体是被动的、缺乏内部动机并盲目屈从于他人;投射调控是指个体将外界看待自己的视角投射到自身,行为的主要动机是超越他人,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认同调控指的是个体采取某种行为的原因是他们认同该行为所指向的目标的价值,但是在该种水平上,个体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本身并不一定为个体所认同,行为有可能仅仅只是实现某一重要目标的手段;整合调控与认同调控的区别在于个体所选择的行为与其整个价值观体系都是协调一致的,真正乐于为目标而付出努力。处于该水平的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控制感,也能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各维度得分愈高表明该维度调控水平越高。本研究使用的样本在该量表上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Bartlett检验P<0.01,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4个,累积解释变异量为56.47%。

3.研究假设

根据前文阐述,本研究做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中学教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

假设二:教师职业倦怠水平在一些人口学统计学变量上有显著差异;

假设三:自我调控各维度与职业倦怠各维度存在显著相关;

假设四:自我调控各维度能够预测教师职业倦怠水平。

4.问卷的施测与处理

采用团体施测的形式,主试由研究者本人担任。问卷通过校长办公室下发到各位教师,施测时间约为25分钟,问卷当场回收。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和自我调控的描述性统计及人口学差异

如表1所示,职业倦怠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两维度的平均得分超过3,即在“有时有”的水平以上,虽然低个人成就感维度的得分较低,大多在2.5-3之间,但是综合三个维度得分足可以说明教师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假设一得到验证。并且,通过分析,教师职业倦怠在性别、教龄、婚姻状况三个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假设二得到验证。

另外,教龄在5-10年的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水平最高,这和以往学者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事后T检验发现,在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维度上,5-10年教龄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在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5-10年教龄组与教龄小于5年组有显著性差异。

2.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与自我调控相关分析

如表2所示,职业倦怠的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两个维度与自我调控的的外部调控、投射调控呈显著正相关,与认同调控、整合调控呈显著负相关,但是低个人成就感与投射调控呈显著负相关。假设三得到验证。

表2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与自我调控之间的

相关矩阵

3.自我调控对职业倦怠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确定二者的关系,以自我调控四个维度作为自变量,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分别作为因变量,采用“enter”方法做三次多元回归分析。如表3所示,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我调控各维度对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预测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其中外部调控表现出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投射调控对职业倦怠的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两个维度表现出正向预测作用,但是对低个人成就感维度则相反;认同调控、整合调控表现出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假设四得到验证。

表3 自我调控各维度对职业倦怠各维度的

多元回归结果表

三、研究启示与建议

基于上述各项研究结果,得出以下启示和建议:

1.建立价值体系,抵制外部调控

H·H·凯利提出,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外部环境。外部调控的教师在处理问题时倾向于外归因,因而是被动的。面对教学工作成败时,这种归因的后果就是,教师不注重能力和技能的的提高,而是怨天尤人,人云亦云。因此,教师应当对自己,尤其是自身的职业技能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当自己充分了解了自身的能力特点时,才能确定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建立自己的价值和信念体系,并通过艰苦努力来实现个人发展目标。

2.尊重现实需求,把握认同调控

市场经济时代,中学教师的经济压力较大,有学者认为教师应当抛弃权利观念以平静身心,但是这种观点过于理想化,对权与利的争取在现实生活中不必避讳,完全可以当做是提高职业效能感的一种手段,但是切勿迷恋其中,超越为人教师的底线。而且,厦门资深心理咨询师黄国清分析认为,教师工作压力成因,主要是期望值大,这包括自我期望和社会与家长的期望。因此,在对各种校内外荣誉与家长口碑的争取转换为自己教学工作进步的动力时,需把握方向和尺度,贪慕虚荣只会适得其反,这也就是本次研究中投射调控与职业倦怠的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两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却与低个人成就感呈显著负相关的有效解释。

3.体验幸福追求,践行整合调控

本次和以往的研究一致认为,回归分析中整合调控对职业倦怠的预测力却远不及认同调控,因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他们总会做一些违心的事,但是不容质疑的是,整合调控代表着自我调控预期的最高自主水平,是中学教师防治职业倦怠的最理想化的策略。因此,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职业的神圣使命,从而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且愿意为自己从事的职业勤勤恳恳,做出贡献才是防治职业倦怠最根本和有效的方法。叶澜教授曾说过,幸福是一种体验,是对教育中生存状态的一种高级的、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在5-10年间职业倦怠水平最高,正是在相对单一、枯燥的教学工作环境中陷入了发展的瓶颈,逐渐失去了对工作的幸福体验。也就是说,中学教师想要有个圆满的职业生涯,要站在以国家、社会的大业为己任的高度,珍视自己所承担的职责,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身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让自己在爱岗敬业的负责任态度中体验到为人教师的幸福。

4.具体调节方式

首先,教师应该合理地安排调控好工作、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台上”到“台下”的角色转变,尽量在制订工作计划和目标时适当留出余地。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天应留出一定愉悦身心的时间,让精神上绷紧的弦有松弛的机会。其次,教师还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适当发展琴棋书画、写作、旅游等爱好,这些不仅能有效地调节改善大脑相关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进而缓解压力,而且能外塑形象,为人师表。还有,适当参加体育运动,争取培养一门运动爱好。运动中心理得到调适,思虑得以澄清,在无意识中疏导了心中的忧恼忧郁。最后,根据兴趣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升级培训,积极融入各种教改和课改,停滞不前无助于职业倦怠问题的解决。

总之,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产物,但是,只要教师掌握并恰当使用自我调控策略,就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远离职业倦怠,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能。

参考文献

[1] 朱永鑫.工作倦怠的心理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 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

[3] 李彩娜,王文霞,邱莎莎.大学生社会适应与自我调控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40).

[4] 刘艳,邹泓.大学生的三重自我建构与个人自主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1).

[5] Leithwood KA,Menzies T,Jantzi D.Leithwood J.Teacher burnout: a critical challenge for leaders of restructuring schools.In Vandenberghe R,Huberman AM.(1999).Understanding and Preventing Teacher Burnout: A Sourcebook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6] Farber B A.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type of teacher burnout.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0,56(5).

[7] Evers W J G,Brouwers A,Tomic W.Burnout and self-efficacy:A study on teachers’ beliefs when implementing an innovative educational system in the Netherland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

[8] Toshie Miyashita,Teachers' burnout and social support of elementary school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Bulletin of Joetsu University of Education,2008 (27).(责任编辑 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