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让数学学习更主动

2013-12-29 00:00:00冯红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11期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永远是教学的最本质的问题,教学过程最本真的特点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如何交往?如何互动?又如何实现发展?我们数学课题组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对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探索。

一、给我一份信任,惊喜洋溢

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是学生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让“边缘”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参与活动,才能让他们能自由地表达想法,分享喜悦。

二、给我一个机会,精彩纷呈

数学课堂是学生思维的交流、沟通的场所,是凸显生命灵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学生需要一个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要大胆地放手,给学生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学会把握机会,敢想、敢讲,敢于发挥,敢于创新,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数学能力。

【案例】A.情境导入,德育渗透:出示奥运五环图,让学生畅谈感想。

B.实践操作,制作环形

1.引导快捷的剪法;

2.提出问题:通过制作环形,你知道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

C.独立思考,个性展示。

生1:计算环形的面积分三步,第一步是计算外圆的面积(3.14×102=314平方厘米);第二步是计算内圆的面积(3.14×62=113.04平方厘米);第三步是外圆的面积减内圆的面积(314-113.04=200.96平方厘米)。

生2:我是用综合算式做的。3.14×102-3.14×62=200.96(平方厘米)。

生3: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更简便。3.14×(102-62)=200.96(平方厘米)。

正准备进入下一环节,生4站了起来,“老师,刚才3位同学说的实际上是同一种方法,还有一种计算环形的方法。”本着关注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想法,教师提出让各小组讨论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各小组画的画,剪的剪,量的量,算的算,全身心地投入到另辟蹊径的研究中去。10分钟过去了,结果“空空如也”。只有以生4为首的小组成员“信心十足”,对那个庞大的反对阵势“不屑一顾”。生4又一次“唰”的一下站了起来:“前两天研究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后拼接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我想,环形是否也可以拼接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呢?于是,我们组剪了一个环形后,然后把环形平均分成8份,然后把8个拼接起来。如果把这个环形平均分成16份、32份、64份、128份……那最终的结果无疑也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三、给我一份体验,快乐永远

要使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到实处,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主动乐意地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多提供机会。

如“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要想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等手段来感受1吨有多重,是不现实的。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大量可供学生体验的材料。课上,让学生有序地抱一抱、提一提、拎一拎10千克一袋的大米,体验10千克有多重;组织学生拎一拎20千克的一桶水,感受到手臂的力量有限;抱一抱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学生感受到已经要使尽浑身的力气了。随后,再让两个30千克左右的学生作为“教具”,让其他同学抱一抱,体验到30千克“好重”。学生对10千克、20千克、25千克、30千克的体验深刻,为后续的推算、想象活动打好了扎实的基础,“站稳”了认知的起点。在学生感到25千克已很重的时候,教师可向学生说明“这个重量与1吨差得很远”,然后推算出,要40袋这样的大米才重1吨。随后,学生不断地推算,不断地经历,对1吨的概念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

总之,有效地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真正了解学生开始,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