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各级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更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得出激趣、操作、交流、优练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以凝激思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对于思维犹如能源之于发动机。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乐观的良好智力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心理潜力,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超前学习。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有一天,一只老猴子和一只小猴子分一个西瓜,老猴子说要分给小猴子这个西瓜的1/2,这时小猴子叫嚷“太少啦”。老猴子又说:“就分给你2/4吧。”小猴子还是要求“再加一点吧”,老猴子说:“那就给你4/8,怎么样?”这时,小猴子高兴地说:“够啦!够啦!”同学们,小猴子分得的西瓜真的一次比一次多吗?
这个问题马上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大家都进入了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疑,既满足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又能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动手操作,训练思维
思维离不开动作和形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可使学生的手、眼、脑等协同发展,充分参与教学,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去发现、去创新。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1.摸一摸。模一枚硬币的周长部分,认识圆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的长;2.量一量。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测量出学具圆的周长。分组动手演示操作过程,并说说自己的看法和想法。3.比一比。让学生利用学具分组动手操作,讨论比较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部分有关,有什么关系?4.看一看。投影显示大小不同的三个圆,并在直尺上滚动一周,观察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发现?然后分组选定直径是1厘米、2厘米、1.5厘米的圆在直尺上滚动加以验证。让学生意识到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3倍多。5.测一测,算一算。确定好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实际测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进而引出圆周率。
在这种操作实践中,学生的各种感官主动投入学习,亲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合作交流,活跃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教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分组,充分建立多向的课堂交往形式,让学生体验到集体的智慧,并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利用学具拼装、测量,分组讨论如下问题:1.给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拼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猜猜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将其中的一个直角三角形剪成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思考: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这个直角形的内角和一定大于剪成的另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吗? 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形状有关吗?3.给任意一个三角形纸片,不用量角器测量,还有别的办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吗?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4.将一个三角形的一个角剪掉,所得的图形的内角和会是多少度?5.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你能求出一个四边形、一个五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吗?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参与讨论不断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再认识。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同时增强了合作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优化练习,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敏性
练习是学习思维的具体表现,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接收信息,反馈调整教学的重要环节。练习设计要难易适度,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并具有趣味性。
如教学“用比例解决问题”时,我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关系?
(1)订阅《中国少年报》的份数和总钱数。( )
(2)小明从学校走到家,走路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
(3)王芳的身高和体重。( )
(4)铺地面积一定,方砖边长和所需块数。( )
2.对比练习
(1)王叔叔开车从甲地到乙地,前2小时行了100km。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一共要用3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远?
(2)王叔叔开车从甲地到乙地一共用了3小时,每小时行50km,返回时每小时行60km,返回时用了多长时间?
3.拓展练习
李志在100m赛跑冲到终点时领先赵军10m,领先张旭15m。如果赵军和张旭按原来的速度继续冲向终点,那么当赵军到达终点时,张旭还差多少米到达终点?
这种有针对性、有层次的练习,能使学生逐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式方法还有许多,只要我们努力去研究,去探索,定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