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成因你们而精彩!

2013-12-29 00:00:00刘琴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11期

数学课堂上的生成是真实而美丽的,稍纵即逝而可遇不可求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及时捕捉一些有用的问题,顺势引导,让有价值的资源渐入佳境,别有洞天;让看似平常的资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让极易擦肩而过的资源化险为夷,绝处逢生,练就一身扬沙拣金的提炼功夫,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使课堂精彩纷呈,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渐入佳境,别有洞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充分的预计,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使教学能有序展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

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去掉了一系列琐碎的问题,直接提问:“关于元、角、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这样的一个简洁的提问,让学生先通过小组交流,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学生尽管年龄小,但对人民币的有关知识并不陌生,他们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就已经初步学习了这些知识,并运用到了游戏中,有一定的经验积累。通过这样的教学,不需花太多的时间来强调“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1元=10角”等知识,完全可以为学生提供若干面值的人民币,通过分类来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然后通过若干个买卖活动的场景模拟,通过不同的付款方式来让学生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这样,学生会“渐入佳境,别有洞天”。

二、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课堂是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开放场,它不应受教师事先的主观设计所框定。”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体验。由于年龄特点,性格差异,乃至文化积淀的不同,往往会造成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思维的广度与深度的不同。换句话说,课堂是不确定的,学生的思维是多元的,只有尽情展示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才能显得精彩纷呈,充满生命的活力。

例如题目:一辆公交车到站了,车上有15个人,上车5个人,下车3个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一般来说学生都用“15+5-3”或者“15-3+5”的方法解答。其中有一位学生说:“老师,5-3+15行吗?”我没有立即给出结论:“你能解释一下吗?”他说:“因为上车5个人,下车3个人,相差了2个人,这多出的2个人是上车的,所以再加上原有的15个人,就是现在车上的人数。”我不禁打心底里为他喝彩,多么有创意的方法,假如我用统一的标准限制他,那么不就抹杀了他的创造性了吗?那么还会有下一次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跳出数学学习“齐步划一”的课堂框架,就能实现“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学习不同的数学。”让学生建立对数学知识个性化的理解,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与生成者,让学生感悟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才能有更精彩的生成。

三、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必须对学生一系列表现做出及时反应,如遇突如其来的提问,遇到与众不同的声音,遇到错误的认知等,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予以放大,使其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与此同时,还要切实发挥教学过程中的激励评价功能,既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认识角”时,学生对角的认识只是基于平时生活中的角的说法,和我们书上的角的认识还是有些差别的。所以在课堂中,我提问:“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上也有角呢?”马上就有学生说到“桌角”(学生用手比划着,不是桌面上的角)……我不禁为学生的举例惊叹,原来学生的能力这么强。但是,“桌角”这个例子显然是不对的,该如何解释呢?正当我思考之时,有学生提出:“老师,他指的桌角,不是角。因为角的特征是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这个桌角的边不直……”细想一下,学生指的桌角在生活中它的确是角,是一种立体的形态,可是在这里的角是物体一个面上的图形,是一种平面图形。于是,我让学生根再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角……这样由学生错误生成讨论并交流的巧妙处理,一方面不让学生的自尊心受损,另一方面在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动态生成得到了升华。这样,在教学中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变成了宝贵的教学资源,真是“化险为夷,绝处逢生”啊!

也许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却需要练就一双天才的眼睛,要学会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我们只有充分预设课堂,促进课堂生成,并及时捕捉住生成资源,才能激活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会学习,课堂才会因学生而更精彩!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