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融入生活

2013-12-29 00:00:00徐修根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11期

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要根据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合理设计,尽可能让数学教学融入生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把生活引入课堂,教简单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小,思维能力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把生活引入课堂,这样必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使数学教学生活化、简单化。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分别从“导课”、“新授”、“练习”等不同的环节中引入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增强教学效果。

1.导课引入,点燃激情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课前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唤起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认识元、角、分”教学时,我准备了各种人民币若干数量,还准备了一些本子、铅笔等学习用品,并标好价格。上课开始,我就提出:“今天这节课,老师想当回售货员,卖一些东西给你们,同学们想要什么,就上台来买,没有钱,老师这有,谁做得好,下课就把这些学习用品奖给谁。”并根据每人所需要买的东西,分别给他们不同数目的人民币,让他们自己付账给我。当学生遇到整元买几角钱的本子遇到困难时,我就利用这个契机,进入“认识元、角、分”的学习。再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用课件出示了CCTV—1、皖A4568、饮料盒上的250ml等图片,请学生说出这些标志的意思。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这些字母不仅可以代表文字,也可以代表数时,我就自然地引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这样的生活素材导入,很容易就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我教得简单,学生也学得轻松。

2.新授引入,“水”到“渠”成

一场精彩的报告,必然有引经据典,一堂成功的好课,犹如一台好戏,有起始,也有高潮。如何将一节枯燥的数学课推向高潮,在课中引入生活的实例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教学“认识千克与克”时,在学生初步感知“克”这个重量后,我组织学生进行“猜测、估算1克黄豆粒数”的游戏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准备好的黄豆中称出1千克,让学生估计一下1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然后再分组分一分、数一数,看1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这样,学生对“克”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理解就更加具体。又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我先拿出同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教具,让学生上台用圆锥先装满水后再倒入圆柱中,台下学生计数。在得出数据“3”次后,我又分别拿出与圆柱不同底和高的圆锥,再让学生上台倒水去量,看还是不是“3”杯装满,在学生反复操作、比较后终于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这样的生活引入让学生如饮甘露,从心灵深处认可了“等底等高”这个关键词,从而轻松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3.练习引入,画龙点睛

一堂好课的导入和新授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巩固也只会是虎头蛇尾。如果在结尾的练习中增加一些实用的针对性训练,势必会让这节课增光添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我在教学“倒推”的教学策略后,让学生进行玩翻扑克牌的游戏:四人一组,一人操作调换扑克的位置,另三人抢答调换后的数字。通过这样的游戏练习,学生对“倒推”的策略了然于胸,应用自如。又如,学生学习了用数对表示位置后,我就在巩固练习中设计了在班级中找“我在哪里”的活动,让每组学生先自由说出自己在班级中所处位置对应的数对,再派代表发言,大家评判对否。这样的练习做到了活学活用,既化解了本课的重难点,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使数学教学化难为简。

二、让数学回归生活,学快乐的数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日常教学中,我时常思考:是否书本上的习题学生都会做了,就是真正地学好数学了呢?纸上谈兵的就能满足学生对数学的需求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一重要目标光靠在封闭的课堂上教学是不能实现的,必须要让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应用。因此,教师在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情况下,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合理利用生活资源,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意识。

1.走进生活,感受学数学的魅力

小学数学教材中每册都有“综合实践”课。如果让学生只在教室里学,这些活动就无法开展,所以就必须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比如六年级上学期教学了“认识比”这一单元后就有一个“大树有多高”的综合实践活动。我首先带领学生来到学校操场边的大树下,提问:“谁有办法量出这棵大树有多高吗?”学生先是面面相觑,而后是抓耳挠腮。不一会,就有人小声说:“拿老师手中的竹竿来和大树比高,再量竹竿。”但马上就被否定掉:“这竹竿哪有这么长啊?”有个学生说:“我爬上去用绳子量。”但又有人反对:“不行,树顶怎么可能量到!”就在学生不知所措时,我把手中的几根竹竿插在一旁,提醒道:“竹竿长和影长有什么关系?”学生顿时茅塞顿开:利用比的知识可以帮助解决这样的问题。于是学生在我的指导下测量这些竹竿和影长,再算出竿高和它影长的比值。在得出所有的比值都是一定时,我又问:“那你们说,这时大树的高和它的影长的比值会是多少呢?”学生立即回答:“和竿高和影长的比值是一样的”。“那现在知道了树高和影长的比值,我们只要再量什么就能算出大树有多高了?”“影长。”学生不约而同地答道。最后我又问:“用开始量的竹竿长与影长,你可以求出旗杆的高度吗?”学生有人说行,但有人仔细看了竹竿缩短的影长,说不行,原因是竹竿的影长和旗杆的影长不是同时测量的,又不在同一地点。这样学生对“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印象深刻。这可比在教室里对着黑板空讲几节课效果要好得多,有趣得多。此外像这种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教学的机会还有很多,例如教学“认识千米”,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及“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都带学生走出教室到操场去“走一走”,到田野里去“转一转”、“量一量”、“算一算”,让他们切身感受到1千米有多长,1公顷有多大,从而感受学数学的魅力。这样学生不仅学得透,而且记得牢。

2.探究生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社会是个大课堂。要让学生喜欢数学,就要让学生到这个大课堂中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让他们自主去探究。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课堂教学带来的辐射作用,让他们在课后开展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社会活动,设计一些拓展他们动脑动手能力的家庭作业。比如,学习长度单位后,可以回家测测自己和家人的身高,量量自己脚步的长度,算算从学校到家里的路程等;学习了百分数、统计等知识后,让学生开展社会小调查,算出本班同学或本村民的家庭电话、电脑和手机的普及率,并绘制出适当的统计图;在学习了“比例尺”后,让学生四五个一组进行合作,将学校的面积按合理的比例尺画在纸上;等等,这样的课后延伸,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生活的热情,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当每个人都找到与别人不一样的答案时,都会有种成功感和满足感。

大量的数学教学实践证明: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学习材料,容易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数学学习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知识才是鲜活的、简单的,这样的数学学习才是快乐的、富有生命力的。只有把数学教学做得简单,学得快乐,那才是成功的教学,精彩的教学。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