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提供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数学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一系列的交往活动是通过“提问”这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来表现的。提问是否有效,对于学习新知、启迪思维、开发潜能、巩固知识、培养素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效提问是指那些能够组织学生积极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指令。它能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一、巧妙诱导,有效“追问”
“追问”就是把所要学的知识,设立一个主问题,再将其中的子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形成系列问题情景,一环扣一环不断地提问学生。在学生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这样追问,既能创造热烈的气氛,又能训练学生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探究。教师适时有效的追问可以为课堂锦上添花,化平淡为神奇,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给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为学生体验过程创设合适的情境……促使学生能够在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逐步学会学习和思考,增长经验和智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比一比》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使用“<、=、>”,并能够对数与加减法算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解一个含有变数的不等式。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最大能填几”,“最小能填几”的含义,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
出示:5+( )<14
问题:1.猜一猜:( )里可以填几?
2.说一说:( )里可以填哪些数,谁说得最多?
3.教一教:写得这么多、这么全,你是怎么做到的?
4.比一比:( )里最大能填几?
5.变一变:“<”变“>”,( )里最小能填几?
前四个问题分别从复习旧知(问题1)——了解新知(问题2)——探索新知(问题3)——拓展新知(问题4、5)逐步深入,让学生理解知识的结构。以“猜一猜”、“ 说一说”、“ 教一教”、“ 比一比”、“ 变一变”串联整个学习过程。游戏的教学形式不仅能让学生在玩中学,而且行之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难点,还有助于学生养成寻根究底的良好学习习惯。可见,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体验过程创设合适的“追问”情境,不仅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刺激其积极思考,还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因材施教,有效“直问”
直问是最常见的提问形式,这是教师为了引发学生思考而进行的直接提问,它对各类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依据课程标准中的指导思想:“在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同时,充分关注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需要,体现数学教育对全体学生的适应性。”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同时,要充分关注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需要,体现数学教育对全体学生的适应性。因此,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因人而异,用不同的问题提问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问题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甚至有些比较特别的问题可以让一些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都属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教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对偶尔回答不是很恰当的学生,除了应充分肯定其某些可取之处外,还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获取成功的机会。
《两位数加法》是“整理与复习”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法的各种算法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整理,目的是深化对两位数加法各种算法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以使学生熟练地计算。在这节课中,有这样几个问题:
1.35+22的得数是几?你是怎样想的?
2.你在计算时是把哪个数拆分的?
3.你会几种计算方法?哪几种?
4.你最拿手也是最喜欢的是哪种计算方法?
5.你还有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方法吗?
在这几个问题中,问题1、2、4的难度不大,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是必须掌握的基础部分,一般的学生都可以回答。问题3是在学生已经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再要求学生一题多解。这样提问的好处是: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初步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意识——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使他们的头脑更加灵活、聪明,以适应未来的挑战。这个问题中等生经过思考,都能答出一、二种算法。问题5则需要学生在家长或教师的帮助下得到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思维方法,必须是独树一帜的合理算法。这个问题是对优等生的挑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这些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知识与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他们在体验成功愉悦的同时建构起两位数加法的知识网络,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获取并积累了复习整理的方法,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实践证明,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他思考后所能回答的问题,既能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三、自主探究,有效“互问”
互问就是由学生之间相互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是一种在教师事先限定问题的范围,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点和疑惑之处展开互问互答的生生间的交往活动。常见于小组合作学习之中。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学生的群体智慧,解决一些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做到生生互动,起到兵教兵的作用。如碰到问题,团队合作互帮互助还不能解决,就可以作为学生共同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指导解决。通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学会带着自己的兴趣去准备问题,针对自己未知的领域,通过观察、比较等提出一些自己不能解决,又非常有兴趣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围绕“人民币”相互提出一些自己不懂或者是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互问互答。学生兴致极高,结合日常生活的体验,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
1.人民币有哪些面值?
2.人民币可以怎样分类?
3.人民币能不能进行兑换?可以怎样兑换?
4.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什么东西?多少钱?你是怎样付的?
……
围绕着这些问题,学生互问互答,很快就掌握了人民币的基本知识。这其中兑换和找零是《认识人民币》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学生联系了日常生活中的已知经验,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又巧妙地化重难点于无形之中,加强了学生对人民币的印象。尤其令我欣慰的是有一个中等生没有肤浅地提出类似“怎样知道它是多少面值?”的问题,而是提出:“我能不能拿100个1元去买100元的东西?”我让全班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合作、探究。经过讨论,学生达成了共识:可以,但不方便。总之,“互问”的有效使用,可以为他们学会提问提供锻炼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在应用所学的知识中有新的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
课堂有效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它是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提问应成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举措。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