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追求优质高效的课堂,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练习的设计要求就非常高。下面将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及研究,谈谈对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几点认识。
一、循序渐进,遵循阶梯性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练习设计必须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逐步提高。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综合性知识,应准确控制练习量,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内,应针对每一知识的层次要求,选择出适量的练习题给学生练,不搞题海战术。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例如,在教《圆柱体表面积》时,我结合课本中的题目,设计了以下一组练习题:
(1)一个圆柱形汽油桶,底面积是78.5平方分米,高是20分米,做这样一个汽油桶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分)
(2)一个圆柱形汽油桶,底面半径是5分米,高是20分米,做这样一个汽油桶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分米)
(3)一个圆柱形汽油桶,底面直径是10分米,高是20分米,做这样一个汽油桶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分米)
(4)做一个高5分米,底面半径1分米的无盖圆柱形铁皮水桶,大约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5)一种圆柱形铁皮通风管,横截面的直径是10厘米,长1米,做这样的通风管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厘米?
这样的一组练习很具有代表性,又有层次性,学生在这一组练习中,认识到所给不同的已知条件,求相同的一个问题的情形,同时又明白了实际生活中要根据具体问题来灵活确定求哪些面的面积,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清楚了解答这类问题时要注意统一单位并要根据具体情况取近似值等。以上的练习是由易到难,有简到繁,层层递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习能力。
二、突出重点,注重针对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设计的习题要目标明确,注重针对性,有的放矢。做到重点内容反复练,难点内容要着重练,易错的地方要突出练,易混的地方对比练。这样的才能帮助学生领会知识、掌握知识。
1.易错题练习
三、联系生活,体现应用性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们应把生活实践当作学生学习数学、认识数学的主要源泉。设计数学练习题时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这样的数学练习才能有益于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从而热爱数学;这样的数学练习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而会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一个家庭去某地旅游,甲旅行社的收费标准:如果买3张全票,则其余人按半价优惠;乙旅行社的收费标准:家庭旅游算团体票,按原价的80%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原价均为每人1000元。
(1)如果你家去,你准备选择哪家旅行社呢?
(2)看到这些信息后,你对其他家庭去旅游有什么建议呢?
这样的练习,不仅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学生会感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能应用于生活。
四、激发兴趣、注意趣味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指对所学知识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表现为对所学的知识有强烈的爱好,肯于钻研,乐于探究。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一些“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学用结合”、“师生配合”的数学练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提高课堂效率。
1.游戏练习
例如教“8的组成”练习时,教师伸出3个手指,学生伸出5个手指;教师伸出4个手指,学生也伸出4个手指……这样把游戏渗透到课堂练习中,使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在玩中掌握数学知识。
2.竞赛练习
例如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发给每组学生一张纸,要求第一个学生在纸上写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写好后迅速传给本组的第二位,第二位写好后传给第三位……不能与本组的同学重复,最后一位同学写好后交给教师,教师根据答题情况和时间快慢,确定哪组得到幸运之星。这样的练习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拓展思维,体现开放性
拓展性习题具有一定思考性,学生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学有余力的学生就会在解题过程中出现强烈的表现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模仿中走向创新, 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练习设计是一门艺术,一个好的课堂练习设计必会以“小练习”成就“大数学”,彰显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所以,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这些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牢记在心,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和形式,使之能有针对性、层次性、生活性,能从质、量两方面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学得扎实又轻松,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