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2013-12-29 00:00:00刘亚琴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11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所以,近年来涌现出不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案例。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先学,如何组织“先学后教”的课堂,便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下面,以“百分数的意义”尝试学习单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探索与思考。

一、先学后教,学有引领

我们知道,适度的前置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也便于教师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情。为了让学生的前置学习有目标,我精心设计了“百分数的意义”尝试学习单,对学生的前置学习给予引领。

1.“忆一忆”(用不同方式表示下面两个数的关系)

爷爷年龄是孙子的10倍。

5.“找一找”

到生活中找一找含有百分数的信息,并把它带到课堂上,看看这个百分数表示什么。

这份尝试学习单包括复习和预习两部分,其中“忆一忆”是复习环节,预习包括“学一学”“问一问”“试一试”“找一找”四个环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引领学生对即将认识的百分数进行自主学习和适度探究。

1.沟通已有的储备

“忆一忆”环节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为理解百分数意义以及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打下基础。由于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百分数,所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信息,既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参与学习,又为课上深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提供现实的、有价值的素材。

2.明确自学的目标

“学一学”环节让学生带着尝试学习单上的问题阅读例题,更多了一份任务驱动,从而明确自学的目标,萌发自学的愿望。而“试一试”环节让学生根据预习中对百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尝试解决问题,既有助于检测预习的效果,加强预习的目的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提出自学的疑惑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学生在自主探索、自我反思后,对百分数的认识或多或少还存在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问一问”正好给了学生提问的机会,这样的自主提问,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真实外显,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以学定教,教更适切

1. 建构问题框架——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内容的重点切入教学

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学习新知的重要因素,教师课前应该弄清楚以下问题:对于新知,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哪些知识点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哪些知识点是学生自学后还有疑问的?教师课前批阅学生的尝试学习单,为准确了解学情、把握教学起点提供了保障。于是,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在进行“忆一忆”环节之后,便有了以下新课的开始。

师: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本第98~99页的内容,谁愿意来交流一下自己对百分数的了解?

生1:通过预习,我知道像35%、48%、59%这些数就是百分数。

生2:我知道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就是百分数。

师:你很善于把握重点,这就是百分数的意义。

生3:我补充一下。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师:同学们的收获都很大!那预习后,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4:虽然我知道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但我还不太理解。

师:课前老师批阅了大家的尝试学习单,再结合大家刚才的提问,看来要真正认识百分数,我们有必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屏幕出示问题:

(1)为什么要使用百分数?

(2)怎么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3)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关系?

……

上述三个问题既是对学生自学后提问的归纳和整理,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易于和学生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思维。

2.实现平等对话——顺着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内容的难点追寻深度

当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应用百分数的优越性、初步体验到百分数与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后,我出示本节课研究的第三个问题: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关系?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学生似乎知道,但又说不清道不明。此时,可通过以下材料的辨析,帮助学生明晰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屏幕出示: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哪几个不能?为什么?

生:同意。

师:那百分数是表示什么的呢?

生3: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生4:我发现百分数就是分数意义中表示分率的数。

师:看来,百分数和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生5:对。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量,也可以表示分率;百分数不表示具体的数量,只表示分率,是分数中表示分率的一种,所以它不可以带单位名称。

生6:我觉得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其他学生频频点头)

……

师生、生生在多向互动中形成新的思维和语言,使平等对话由封闭走向开放。这样获取知识的过程,既是教学走向深入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得以培养的过程。

上述案例中尝试学习单的教学,以指导性、前置性的学习为基础,以开放性的问题引领为核心,以多维的平等对话为主要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学习内容的教学规律组织教学,为学而教,扶放有度,实现了在正确诊断学情基础上的针对性教学,真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理解数学的本质。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