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情感体验,追求课堂与童真世界的融合

2013-12-29 00:00:00徐建丽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11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总体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明确提出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既不是与数学课程无关的教育目标,也不是数学知识的“副产品”,其本身就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北师大版教材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具体来说,北师大版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一方面,利用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化和有趣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设计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情节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与卡通人物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但这种兴趣是表面和浅层次的,并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兴趣会逐渐消失。于是,另一方面,教材通过展示数学自身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促使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学习数学。

如“游戏公平”一课为北师大版第八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尝试定性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后,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可能性大小的计算。但教材没有马上引导学生计算,而是抓住“可能性相等”这一重要概念,通过游戏活动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本课内容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线,力求让学生在愉悦的游戏体验中,使数学与内心世界达到完美融合。

一、设计轻松有趣的游戏活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数学活动的安排不同于简单的游戏活动,要有一定的策略意识。因为只有那些能调动学生思维的游戏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如何安排课堂的数学活动与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愉悦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内涵,感受数学的魅力,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一个智慧的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设计1:师生游戏,激发质疑,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出示纸盒,内有9个红球和1个白球)

师(介绍游戏规则):如果你摸到白球,得1分;如果你没有摸到白球,老师得1分,谁得分高谁就赢。(三个学生分别和老师游戏,都是老师赢)

生1:我们要和老师换一下。我们摸到白球,老师得1分;如果我们没有摸到白球,我们得1分,谁得分高谁就赢。

师:为什么?

生2:我们摸出红球的次数比摸出白球的次数多得多,我们怀疑盒子里的红球比白球多。(师打开盒盖,学生发现其中的奥妙)

师:我为什么总赢?

生3:白球少,摸到它的可能性小;红球多,摸到它的可能性大。(师板书:可能性小、可能性大)

师(追问):现在看来,我们的游戏怎么样?

生(齐):不公平。(师板书:不公平)

师:那你认为怎样修改这个游戏,使游戏公平?

生4:只要红球和白球的个数相同就可以了。

师:红球和白球同样多时,任意摸出一个球,这两种球出现的可能性就怎样?

生(齐):相等。

师:那老师和你们谁赢的可能性大些?

生(齐):赢的可能性一样大

师:那么,这个游戏规则就是——

生(齐):公平的。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游戏公平”。(板书:“游戏公平”)

……

教学前,学生已经有了根据不同颜色球的多少来判断事件可能性大小的基础,所以在这个环节中,先不让他们知道盒子里有什么,而从摸出的结果来猜测盒子里的球,使学生产生疑问并引出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同时,通过修改游戏规则,使学生体会到只有两种颜色的球的个数相同时游戏才公平。

设计2:游戏体验,公平之外,还有偶然

师:下面,同学间再来玩一玩这个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

(1)每组4名同学,两人各代表红白一方,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填入记录表。

(2)按照刚才的方法,组长负责管理盒子,其中一名同学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结果并填写统计表,另一名同学负责监督,最后一名同学摸球)

摸球结果记录表

盒子里有红球( )个,白球( )个。

(学生玩游戏的同时记录下每个小组的游戏结果,并算出每一组的赢者)

师:观察每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齐):有时两方持平,有时红方赢,有时白方赢。

师:那你认为这样的游戏公平吗?

生(齐):公平。(也有的学生认为不公平)

师:为什么说游戏是公平的?

生1:它们的可能性相等。

师:那为什么还有人会获胜?

生2:运气。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虽然游戏是公平的,但其中也存在着偶然性,也就是运气。

师:不改变游戏规则,三个人一起玩还公平吗?

生(齐):不公平。

师:那你能修改一下规则,使三个人玩时游戏依然公平吗?

生3:再放入个数相等的第三种颜色的球。

生4:三人轮流摸,摸到红球得一分,摸到白球则不得分,看谁最后得分高谁就赢。

生5:每人摸两次,摸到两个相同颜色的球才得分,看谁最后得分高谁就赢。

……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小组游戏与对游戏结果的探讨,学生明白了在游戏规则公平的情况下还是会有输赢(公平游戏的偶然性);玩的人数不同,游戏的公平性也会改变(公平规则是相对的);通过不同的修改,可以设计出各种不同玩法的公平游戏规则(公平规则的多样性)。

二、来自学生的丰富素材,能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数学源于生活,来自学生的素材,更能让他们产生亲近感。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素材并对之进行比较辨析,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比较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理解概念,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事物或概念间的内在联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计3:加强比较,明确辨析公平与否

师:你们在和伙伴们游戏的过程中,有过这样的公平游戏体验吗?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1:跳皮筋时我们用“石头、剪子、布”的方法确定谁先跳。

生2:用扑克牌玩比大小的游戏。

生3:有时我们玩投硬币的游戏。

……

师:淘气和笑笑下棋,谁先走呢?笑笑想了一个掷骰子的办法,她提出游戏的规则是:点数大于3,笑笑先走;点数小于3,淘气先走。你们认为公平吗?

生4:我认为是公平的。骰子有六个面,3刚好是6的一半,所以是公平的。(多数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生5:我认为是不公平的。因为大于3的有4、5、6三种可能,而小于3的只有1和2两种可能,所以是不公平的。

师:你真厉害,这个方法确实有些不公平。你们能修改笑笑的方法,使它对双方都公平吗?

生6:可以修改为点数大于3,笑笑先走;点数小于或等于3,淘气先走。

生7:还可以修改为点数大于3,笑笑先走;点数小于4,淘气先走。

生8:还可以修改为投到1、3、5,笑笑先走;投到2、4、6,淘气先走。

生9:我觉得还可以把淘气和笑笑的点数换一下。

……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同学们玩“石头、剪子、布”及投硬币、扑克牌比大小等游戏,这些游戏的规则对游戏双方公平吗?

生10:“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是公平的。如我出石头时会出现三种可能性:与石头平,与剪子赢,与布输;我出布时会出现三种可能性:与布平,与石头赢,与剪子输;我出剪子时会出现三种可能性:与剪子平,与布赢,与石头输。

生11:投硬币游戏也是公平的。硬币正反两面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体育比赛中也常用这种方法。

生12:掷骰子确定走棋步数也是公平的。骰子六个面出现的可能性,对每个参加游戏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

生13:玩牌比大小的游戏也是公平的,因为抓到哪张牌的可能性都是一样的。

……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回忆、介绍、说明中进一步体会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通过对同学叙述的比较、辨析,学会分析、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同时对不公平的游戏规则进行修改,设计出公平的游戏规则。

设计4:巩固应用,提高认识,拓展知识

师:昨天,有一家商店开张了,经理新进了一批转盘玩具,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红蓝面积不等的转盘图)

师:我想邀请×××同学和老师一起玩一玩,我来定规则:转到红色区域算老师赢,转到蓝色区域算你赢。你觉得怎么样?

生1:老师,这样不公平。

师:怎么会呢?

生2:是的,红色区域大,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大,赢的可能性就大;蓝色区域小,停在蓝色区域的可能性就小,赢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师:如果让你来设计一个公平的转盘,你想怎样画呢?小组合作,设计公平的游戏转盘。(展示学生作品)你为什么这样设计?

……

在这个环节中,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设计教学过程,学生玩得开心、学得舒心,展示的作品各具特点。

三、立足学生实际设计教学,体现科学的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大胆尝试用第一学段中的摸球游戏来突破重点与难点,从学生熟悉的人和事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游戏需要公平。接着通过操作、比较、辨析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游戏的公平性与不公平性,使他们知道如何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整节课以游戏贯穿教学始终,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导学生根据公平的规则来玩游戏,并给足了学生活动和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积极参与,可谓玩得开心、悟得透彻。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