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启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指出:“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充分利用校内外多样的课程资源。”为此,我们进行了六年的研究,按遵循课标要求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标准,从“变化教材、活化教材、优化教材”三方面入手,研究出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三大策略”与“九种方法”,获得了促进教师素质提升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双赢。
一、在“变化教材”方面,探索出“整合、改善、调整、补充”的灵活运用教材的策略与巧用教材的三种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育要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变化,降低学生获取知识的难度,提高其发展技能的效益,让学生得到科学与持续的发展是我们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重要策略。
【方法1】整合有类同或对比关系的教材内容,揭示本质规律或发现典型特点,便于知识的递进和掌握。
在教学中,我们把螺旋上升、不断深化拓展、具有极强类同关系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注意揭示知识之间共同的本质属性,将知识的整体结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利用结构学习其他同类的知识。或者把具有对比关系的内容集中呈现,让学生发现其典型特征,利于分析,便于掌握。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就可以和三年级“分数的基本认识”相结合进行展示,将原有的认识作为铺垫,略加引导,意义就自然呈现,简洁明快,水到渠成。再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在学生通过对生活实践中的物质的含量进行认识,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对具有对比关系的分数、比、百分数三个概念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寻找其典型特征,明确其联系和区别,从而获得理解意义上的认识。
【方法2】按照以人为本、先学后教的先进教学理念,根据学生随堂生成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内容、变更教学方法,随机应变地达成教学的目标。
例如目前流行的广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提出的让“教育走向生本”开展的“生本教育”的项目研究,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教材呈现的知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研究,自行验证,自行举例、分析、质疑、归纳应用等,对教学内容、练习设置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再如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提出的“后茶馆式的教学”方式,提出“先学后教”之相关思想和一系列教育方法,涉及先学之后的测、导、教、议、评等方面。郭教授和张校长所提出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在先学之后出现的各种问题,解决的方式不同,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也不同,但都围绕学生“经历过程、建构知识、接受数学思想”的教育目标,可谓异曲同工。
【方法3】准确把握教材设置中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习内容搭建通道,设置铺垫,运用迁移,优化学生建构知识的起点。
各种版本的新教材在创设情景、联系生活方面不遗余力,各展其长,值得赞叹,但在“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方面呈现不够,需要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创造性地加以补充。
例如广西数学优质课竞赛获一等奖的课例——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课中,我们创造性地补充了以下复习内容:完成一道笔算题“6■”,让学生在进行计算时回顾笔算的方法及计算除法的方法,以此为铺垫逐步推出需学习的内容“42÷2和42÷3”,让学生能循序渐进地获取新的知识,而且学会在将3个算式进行对比的过程中自主归纳出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二、在活化教材方面,探索出“结合生活、运用技术、凸显特色”地运用教材与技术、环境资源的策略和巧用教材的两种方法
教材在教师的手中,应该不仅仅是黑底白字的讲读本,不仅仅是枯燥公式的简单罗列。在教学中,我们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利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结合所处环境的地域特色,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探,获得愉快的学习情感体验,接受丰富的信息和资源,快乐成长。
【方法4】强化与生活的联系,结合地域特色,使知识的呈现更具地方特色,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都知道,北师大版教材出现的相关实例、数据的采集等所在地基本上都是北京,而提供本地数据,不但能让学生开阔眼界,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比如桂林市级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第一名的课例——“10000以内数的认识”中,除了使用教材上全国各地的数据外,还使用了本地数据让学生了解本地资源,增强本土荣誉意识。如特色桂花树有多少棵?路灯有多少种?桂林人有多少个?一年的财政收入有多少亿?人均年收入有多少元?等等。
【方法5】数字课堂,技术支撑。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呈现知识,使学习成为享受。
在抓住教材编写特色的基础上,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教材与学生的距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恰当的教学手段,让教学更加直观形象、深入浅出、鲜活生动、丰富有趣,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益。
例如北京吴正宪工作室的“圆的认识”一课,就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将圆形剪拼成长方形的过程演示得清晰明了,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验展示出来的数学中的无穷思想,得出理论上的完全转化。圆的面积计算知识在课件展示中轻而易举地完成。又如“角的度量”一课,某教师精心设计了用课件展示使用量角器量角的过程,通过课件中量角器可以移动,让学生对量角的方法一目了然,技巧和要点过目不忘。
三、在优化教材方面,探索出“寻找教材联系、挖掘教材内涵,开发教师潜力、迎合学生需求”的综合性开发教材与环境功能的四种方法
我们知道,没有一种教材是完美无缺的,在编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理念、人员、地域、时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都需要合理地优化。同时,如何充分考虑到环境和人的辅助因素,在不同的执行者和纷繁的环境中对教学进行完善,是教育追求的一种更高的境界。
【方法6】一标统领,多本融合。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基础,参考多种版本教材,精选最佳学习资源组织教学,使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实现最优化。
例如广西获奖课例——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笔算除法”,人教版教材给出的是植树节学生植树的情境,而北师大版给出的是猴子分桃子的情境。我们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了北师大版的教材情境,编成故事进行教学:两只小猴在树上荡秋千,不小心把树上的桃子碰落了许多,桃子纷纷落下,他们数了数正好42个,其中一只大猴子说:“这些桃子都是我的,行吗?”以此问题引出“平均分”,从而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42个桃子要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呢?”在教学完“42÷2”之后,继续创设情境向前递进(同时渗透情感教育):“两只小猴子拿到分到的21个桃子非常高兴,刚想坐下来美餐一顿,这时又跑来一只小猴子。同学们,如果你是已经分到21个桃子的小猴子,你会怎么做?”从而引出第二个除法问题:有4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几个?从而进入“42÷3”的教学。这样多种版本教材的整合,选择最优资源教学,自然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方法7】透过教材本质,寻找数学本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经历教师呈现的具有一定联系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数学思考。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转化思想、集合思想、类比思想、极限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但这些并没有明确地写在教材上。如果说数学知识是写在教材上的一条明线,那么数学思想就是隐含其中的一条暗线。明线容易理解,暗线不易看明。因此教师只有领悟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提高。
例如我们在教学图形面积计算时,经常用到转化的数学思想;进行分组学习出现重叠现象时,引导学生思考的集合思想;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让学生慢慢体会的极限思想……
【方法8】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练习设计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
设ewPYOdTswku2yMcae5pAmA==计具有层次,能够提高水平、发展能力与个性的练习是优化课堂的保证。在练习设计中如何理解教材的设计思想和学生的实际与运用需求,设计出具有分层理念,且能让学生各有所得的练习是我们的追求。北师大推出的“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改革实验”项目组专家梁威、全国教育专家吴正宪等人设计主编的“数学分层测试卡”等资料正是对创造性进行练习设计的最好诠释。
在广西的一节区级展示课——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字编码”的练习中,我们采取按照课程要求、创设应用情境、渗透数学思想的理念设计了这样的数学活动:创设一个“我是小警探”的情境,结合课件演示,让学生尝试从编码中读取身份号码、电话号码、门牌号码、代码等信息,侦破疑案,抓获匪徒;又为住在和平小区的老师家编门牌号,让学生自主探索尝试编码的多种方法,使数字编码思想在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和提升。
【方法9】结合教师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学过程呈现教师个人魅力,使课堂成为经典。
我们知道,幽默风趣的教师会让教学内容化平淡为有趣,融和谐于课堂;善于思考的教师有别出心裁的创意,引人入胜的神奇;能写会画的教师会让枯燥的文字变得龙飞凤舞般生动,干瘪的表述变得出水芙蓉般鲜活;还有善于表演的教师有活灵活现的展示,让课堂充满了互动与激情……这就是精彩的课堂,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方向,在这样的课堂里,教材在我们的魅力与风格支配下,呈现出不俗的创造之光。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