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能听到指向数学本质又充满智慧的“童言妙语”,它们往往形象生动,富有童趣。面对这些“童言妙语”,一方面要重视,因为它是原汁原味的有价值的课堂生成;另一方面更要读懂,读懂藏在形象语言后的儿童思维,并基于儿童的思维进行有价值的引导、优化。
童言之一: “元位、角位、分位”
【情景重现】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
当学生对小数已有初步了解以后,我提问:“火腿肠是5.98元,牛奶是0.85元,同样是8,为什么表示的价格不一样呢?”很快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因为它们所在的位置不一样!”“哇!真不简单!”我表扬了这位学生。我想:“其他学生应该还不知其所以然吧。”于是我又问:“谁听明白他的意思了?”这时有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说道:“我明白。因为5.98元的8在分位上,0.85元的8在角位上!”这时的我完全被他的发言所惊呆了,因为试教了这么多次,我从未听到过这样的发言。我看了看其他学生,发现他们一个劲地点头,看样子是同意他的观点了。我继续追问:“那小数点前面的这一位叫什么呢?”他不假思索地说:“是元位!”此时,不光是我惊呆了,连听课的老师也都为他的精彩回答报以了热烈的掌声。
【感悟】每个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之前,自己或多或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策略,像这个案例中的知识,学生在我没有进行所谓的正式教学前,已经能用自己的策略进行学习以及尝试解决问题了。那位学生之所以能得出“元位、角位、分位”这样的结论,跟原有的认知是分不开得。因为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经认识了数位表中的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从这里可以欣喜地看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光掌握了知识,而且能够举一反三,达到教师不教也知之的效果。“元位”、“分位”,这几个看似不太规范的称呼,却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学生看到能够用自己的策略解决一定的问题时,他们的喜悦将成为学习数学的最佳动力。
童言之二:“老师,高跟鞋算吗?”
【情景重现】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
在教学完新课后,我设计了一个“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的练习:首先出示了一款精美的米奇笔筒,让学生猜它的价格,学生乱猜了一番,大概猜了5、6 次,还是没猜中。这时有个学生说:“这样很难猜,不知要猜到啥时候,要不老师你给我们确定一个范围吧!”我心想:这孩子挺会想办法的,真不错。于是,我答应了他的要求,给出了一个范围:“是在9到10元之间,它是一个一位小数。”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的猜价声和我的“高了,低了”的反馈声中,没几下正确的价格就被他们猜中了。正当我要结束这个游戏时,学生却喊着:“老师,再来一个,再来一个嘛!”可是这时我并没有准备其他的商品,“对了,何不来个就地取材呢?”于是我就说:“那就来猜猜老师的身高吧!”话音刚落,学生就开始估计了,并迫不及待地想把答案告诉我。这时,有一个学生大声地提出:“老师,高跟鞋算吗?”……
【感悟】“老师,高跟鞋算吗?”多么天真可爱的孩子呀!可见这位孩子的生活经验相当丰富,而且考虑问题也很全面。量身高这一场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且他们看到的或者亲身经历的量身高也都是把鞋子脱掉,这样量出来的身高才是比较精确的。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我也未曾想到要去掉鞋子的高度来估计,但学生却想到了。看来 “学生并非一张白纸”这句在教育界广泛流传的名言,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证实。
结语:聆听“童言”,读懂学生
在一次次的教学中,我时常感受到学生太聪明了!有时甚至远远超出我的预计。学生不仅有丰富的情感,而且就知识而言,他们都有着丰富的“储备”,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课堂上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个别行为,生成也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这就需要教师有一颗读懂学生的心,用心灵去感应心灵,用智慧去碰撞智慧。关注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呵护每一个学生的悟得,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机智,把握住资源,组织好教学,让冷不丁冒出的“童言妙语”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