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人的思维活动是由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引发的。正因如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开始,引导学生在解题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全力推进学生创新思维的不断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达到“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学习境界,从而激励学生学会质疑,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质疑的信心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唯师独尊”的现状,总归一句话:教师说的都是对的,即使说错了,只要教师不改也是对的。课堂中总能看到这样的一幕:学生坐姿端正无比,概念背得一字不差,解题方法千篇一律。课堂的思维活动总局限于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在这样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对困惑是既渴望质疑又害怕“出错”。不敢向同学质疑,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作为教师,应立足转变教育观念,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从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始提升学生质疑的信心。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处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能更好地发挥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还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敢于质疑,乐于创新。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该多些关爱和耐心,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的质疑增加动力,使其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也是提升学生质疑信心的一个重要前提。由于现在教学中学生因迷信教师、书本而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因害怕自己的质疑会遭到教师或同学的批评耻笑,造成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或只有教师的问而无学生的答,甚至整堂课没有一次学生质疑的现象并不鲜见。在教学中,一旦有学生质疑出错后如何处理不好打击的不仅是一个学生,而是那些向质疑跨出半步的学生。这时我们教师应如何处理就决定了学生质疑能力能否更好地培养的关键。是随之说说便算,还是给点信心,指引一个质疑的方向?很明显这时学生需要的更多是一个肯定和一个方向,即使错了,也要表扬他是一个勇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好孩子。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由于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因此,在笔者出示■+■时,通过让学生猜一猜的方式说说算式的最后得数是多少。这时学生的表现比较活跃,得出了三种不同的答案(■、■,■)当答案一板书出来,学生都不敢判断到底哪个是正确的。一眼扫过,学生的眼光总与笔者相错过,证明他们底气不足,又不敢说,当时笔者就想如果真没学生说出看法就只能错用以前学生的名义说说了。幸好这时有一名学生思索过后站了起来,他说第三个答案是正确的,因为■比■或■的值都要大,所以前两个答案都是错的。笔者一听,心里可真高兴,但是又担心一肯定以后,其他学生的想法就被扼杀了,怎么办?既然有人敢说了,那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当笔者对这个学生微笑时,发现其他学生的眼光都聚集在笔者这儿,真是一个好机会。笔者马上表扬了这位学生能大胆地第一个表达自己的看法,谁和这位学生一样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或有什么补充?在这样的鼓励下,学生对前两个答案的质疑声越来越强了。接着通过引导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或直接相乘?在这一环节适时穿插了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互相质疑交流中发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这里主要是通过和小组分别交流的形式,运用一些鼓励的语言,如你的想法真不错、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你真能干、你的思路很清晰等,既放松学生的心情,又能给学生一个肯定的、提升想法的动力。在这样轻松的气氛中,利用组与组学生之间的汇报质疑,真正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明白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首先要把分数单位转化为相同的分数单位再计算,算理明确。
二、创设情境互相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人之病,只知他人之说可疑,而不知己说之可疑。试以诘难他人者以自诘难,庶几自见得失”。有疑才会有思,没有了质疑意识就等于没有了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应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质疑和探究的课堂环境。拥有了自信,学生才敢于进行创新思维,才敢于对教材的知识、对教师的讲解、对已有结论提出质疑,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做到“不唯师”、“不唯书”、“不尽信书”,我们的教育才会迅猛发展,更好地推动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记得笔者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顾对圆的感观认识,再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圆,在这一学习之后,重点安排一个“我知道了……”环节。在这一环节里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自学成果,对一些容易出错的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争辩、互相质疑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如“直径总是半径的2倍”“所有圆的直径和半径都相等”对这些说法,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质疑从而加深对直径和半径的认识,突出要想这一观点成立,首先要在同一个圆或等圆里。引导学生质疑无疑是一个能大大提高学生质疑的动机和能力水平的好方法。
三、提升教师质疑素质,增强学生质疑能力
质疑是教学的开始,质疑是教学的主线,教学的最终结果绝不应当是用所传授的知识完全消灭疑问,而应当是在初步解决已有疑问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新疑问。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质疑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质疑走出教室。这些新疑问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够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进而成为创造者。
要求学生愿意质疑、敢于质疑、能够质疑、善于质疑,教师自身也要具备质疑意识。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而不是权威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教师自己也要做善于质疑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还应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不仅不怕学生质疑,而且为能被学生质疑而高兴,这样才说明我们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取得成功了。
而教师质疑能力提升的最佳途径就是不断反思。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学会反思,并使之善于反思、乐于反思,并最终养成反思的职业习惯,这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反思的基础上,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还需要主动调整教育教学行为,确保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渐次推进。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讲课时尽量避免灌输式教学模式,留有足够的可供学生产生质疑的问题和思考的时间。
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能力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它需要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考,关注学生的“问”,关注学生解惑的过程。通过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质疑的有效情境,从教师自身质疑素质的提升开始,做好学生的榜样。把学生教出“问题”来,让学生做“问”的主人,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疑,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培养新一代有胆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编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