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古人云:“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感悟的传达,体验的分享,才能使课堂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一、和谐课堂,积极参与
1.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生成的过程。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错误的学情信息。教师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完成对这些错误资源的判断、甄别、提炼、建构。有了“课堂是你出错的地方”的宽容,每个孩子都会情绪高涨,能最大限度地活跃他们的思维,从而使其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
2.向学生敞开发言的大门
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四能”之一。对于小学生而言,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时,教师敞开发言的大门,让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处处能提出问题问,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激情。
二、给予时空,充分探究
1.精心编制自主学习提纲
一是设计自主学习提纲时一定要有复习铺垫的题目,通过相关的练习,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为新知的迁移做好铺垫。二是设计自主学习提纲时必须要有新知的尝试。新知尝试的问题设计起点要低一些,坡度要缓一些,兼顾到中下等学生的水平,真正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三是学习提纲的设计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既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四是自主学习提纲的设计一定要有方法的指导。自主探索的内容、在书本第几页、如何探索都要写得一清二楚,让学生明白我要做什么,我该怎么做。
2.有序组织小组合作探索
小组成员有序地进行合作探索是有效交流的保证。首先小组组长要合理分工,活动中督促组员各司其职,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对在探索活动中要注意的地方教师可以用“小贴士”的形式加以提醒,以保证探索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其次让学生小组交流时,一定要告诉他们交流什么,怎样交流。教师可以给出一些要求,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开展交流,这样会井然有序。比如笔者在教学《千克的认识》“尝试秤物体的重量”这一环节时的设计如下。
自主学习单:
1.尝试称一袋白糖的重量,称时仔细观察秤面的指针是怎样变化的。
2.看一看这袋白糖的净含量,再和称的结果比较:一样吗?
3.按顺序掂一掂这袋白糖。
小贴士:
组长负责放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后再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注意倾听。
轻缓地放物称重,并避免摇晃台秤。
掂白糖时按座位顺序依次进行,注意轻拿轻放。
3.学会整理发言要点
小组交流时,组长要认真倾听每一个组员的发言,对学生发言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弄清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并对正确的信息进行整合,及时地记录下来,为全班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有效指导,学会交流
1.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1)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插嘴,如果有意见的要等到别人说完后再发表。(2)听的时候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听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采用的思考方法;三听表达的内容是否全面,观点是否正确。(3)找出与自己想法的异同之处,准备随时质疑或补充。
2.引导学生学会表达
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如何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想法用自己的语言或符号有条理、清楚地表达出来,让别人听懂、看懂,这是数学课堂交流能否有效和顺利进行的关键。一要引导学生会用多种方法如画线段图、实物图、操作等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二要引导学生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表达时要声音响亮、抓住重点、条理清楚、语言简练;三要做好学生质疑的准备,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质疑要一一解释。
3.引导学生学会对话
在倾听别人发言时,要摄取有用的信息,经过自己的思考后,还要学会对话,通过对话,把交流引向深入。根据别人的发言,或质疑“你讲的我不太明白,能不能说得更清楚些?”或反驳“如果是这样,用你的方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或补充“前面我想的跟你差不多,但是后面我是这样想的……”不断地进行思维的碰撞,把交流引向深入。
4.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每次合作交流之后,教师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他人的成绩和长处,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反思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增强参与交流活动的成功感。
四、适时点拨,领悟本质
有效交流离不开教师适时的介入、恰当的引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因势利导,适时点拨完善,以使学生能在交流中逐步掌握所要学习的新知,深刻领悟问题的本质。下面是笔者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认识分数》一课中的片段。
师:这么多分数,你选择一个,或者另外再想一个,然后用自己的方法把它表示出来。老师给你们一个小小的建议:除了用折纸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画一画,也可以在身边找一找。
小组活动后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表示的是哪个分数?是怎么表示的?
生依次指着说:这里的每一份。
师:那我们还能用其他分数表示这个小朋友吗?
师:真棒!想一想,同一个小朋友,为什么能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
这样的交流不仅仅停留在学生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表达上,更多的是知识的相互分享和沟通。“我们还能用其他分数表示这个小朋友吗?”,真是“一问激起千层浪”,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交流时学生们认真倾听、积极思考,他们相互启发、共同提升。“想一想:同一个小朋友,为什么能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这一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了分数的本质含义。
总之,有效交流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让我们充分发挥互动这一教学策略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编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