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小学生的符号感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并对符号感提出了综合要求,就是要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与变化规律,同时能使用符号进行表示;小学生应明确符号表示出的数量关系与变化,并且能够使用符号进行转换等。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符号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学中的符号教学效率已经成为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本文针对小学数学符号教学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论述,旨在为培养学生数学符号化思想提供可参考依据。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符号的概述
数学符号是在数字应用开始后出现的一种符号应用,数学符号的数量要比数字多。数学符号与数字的应用都是世界通用的,现阶段存在并使用的数学符号已经达到了200多个,而我国小学的数学教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学符号主要包括10余种。相比其他教学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数学符号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是我们数学应用中使用的最为基础的符号。数学符号的种类一般包括运算、关系、结合、省略、排列组合以及数量符号等。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数学符号主要包括运算符号、关系符号以及结合符号三种类型。
二、小学数学符号教学措施
1.小学数学符号教学应注意提高符号的直观性。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中暗藏着丰富的符号意识。数学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数学教学应尽可能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小学生自己的原有生活经验基础上。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学期“数学课程图形的拼组”时,可以先让学生从已经学习到的图片来进行拼组。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图形与真实生活中所能看到的东西进行直接联系,从而有效提高符号的直观表现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出发帮助小学生感受符号,使符号建立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从而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数学符号,进而提高小学生数学符号学习效率。
2.小学数学符号教学应注意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符号的简约性。数学概念是极其抽象的,而人们为这些概念添加了某些特殊符号,再利用符号使之组成语言系统,从而将数学形式表现得更加简单和清晰。例如数字大小的比较,学生刚开始接触时可能感觉比较抽象,但是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一些实际生活经验使得学生理解何为多,何为少,从而使之与数学符号产生一种对应关系,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数学符号。数学教师让小学生体会数学符号运用关系应循序渐进,先从“=”开始,然后演变成“>”,接着再由“>”来感受“<”。小学生在这种生动的阶段性的教学模式下更加容易理解数学符号的真正含义,以及学会使用这些数学符号来表达数量关系。
3.小学数学符号教学应注意数学符号之间的转换性能。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符号之间的转换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转换也是数学学习和教学的关键内容。例如,在进行二年级上学期数学课程认识乘法教学时,教师可以创建一个情境:小李同学明天要过9岁生日,请了班级中的很多同学来为他庆祝。小李为每名同学分了2个苹果,假设来了2个同学,小李要提前准备几个苹果? 请同学们用不同的算式表达。学生大部分采取的是加法运算,当问题变为30个同学时,学生会感到30个2进行相加是十分麻烦的计算,从而刺激学生进行思考。教师趁机增添一些符号在30和2中间,例如,2△30或30△2,30☆2,并将这些符号都用×代替。此时教师再提出50+2时,学生就能马上知道加号与乘号的区别,从而帮助学生有效提高数学符号转换能力。小学生在这种情境模拟训练的过程中真实地感受到了数学符号之间的转换性,更加刺激了小学生的数学符号感。小学数学教师开展的数学符号之间的转换训练应尽可能选择小学生最熟悉并且兴趣较强的内容进行情境模拟,从而有效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符号之间的转换感受。
4.小学数学符号教学应注意让小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符号的通用性能。符号语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都是相通的,符号语言已经成为数学教学中最常用且最简练的语言。例如,象形符号主要是应用符号的形状特点来对数学概念进行定义,此类象形符号主要包括了形、思、义等三者相互结合,相互理解与运用的形式。约定符号的使用主要与当时形成的思维活动以及历史习惯有关。例如,习惯上我们将未知数设为X、Y、Z或者a、b、c等。
5.小学数学符号教学应注意结合与数学符号有关的古代历史故事,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讲解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符号的热情和积极性。数学符号的产生和发明经历着一个漫长而又极具故事性的传播过程。例如,古代欧洲人最早开始使用罗马数字进行计数,而我们国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计数方式,加号和减号在发明的初期被人们采用“p”和“m”来代替等。
综上所述,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在不断改革和前行,采取怎样的措施做好小学生数学符号教学,如何发挥小学数学符号教学的作用,是我们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所以,提高小学数学符号教学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责编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