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感兴趣的事情,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魅力。”“数学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中强调,引导学生课中体验生活,使课堂与生活水乳交融。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体验生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源头活水一:用身边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课堂教学中,从生活中提取的数学事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应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找出生活原型中的数学问题并加以整合,使之为教学所使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师可以改变过去一直沿用的教学方法:先回顾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然后过渡到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最后让学生运用新授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事实上,这节课教师可先模拟一个生活场景,然后这样进行教学:“在李叔叔的花园里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这是他种花用的。请你帮助李叔叔计算土地的面积,他好去买适量的化肥。”学生通过对手中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进行分割、拼接、猜测、讨论,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师生交流。学生将他们的发现和数学家的结论进行对比,发现结果是完全一样的,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源头活水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创新的喜悦
这是我执教“认识图形”一课的教学片断。
1.认识四边形
(1)多媒体课件显示从“图形王国”里走出两个卡通小人(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外音:“同学们,我们是图形王国里的一对兄弟,你们还认得我们吗?”
生:你们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2)多媒体课件显示卡通小人,画外音:“我们还有一个秘密呢!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想知道吗?先用手摸一摸我们的四周。”
(3)卡通小人:“你们刚才摸的地方是我的边。”
师:同学们用手摸一摸课前准备的图形,再告诉同桌,图形的边分别在那里?每种图形各有几条边?
生1:它们都有四条边。
生2:我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四边形。
生3:对。因为它们都有4条边,所以叫四边形。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叫它们是四边形。四边形有4条边,同学们能画出其他形状的四边形吗?
(4)学生分组活动,有的小组在纸上画,有的小组在钉子板上围,还有的小组用纸折。
2.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1)师:前面我们利用数一数边的方法,知道了四边形有四条边,那么你们知道五边形、六边形等其他多边形是什么样子的吗?
生4:我认为五边形有五条边,六边形有六条边。
生5:我认为一个图形如果有8条边,那么可以叫它为八边形。
师:好,我们现在做一个大胆的尝试,把手中的四边形纸折成五边形、六边形等其他多边形,好吗?
(2)学生分组活动,有的用剪刀剪,有的用纸折。
生6:我在四边形纸上剪去一个角,再数一数,它有五条边,是五边形。
生7:我把四边形的两个角折起一部分,就变成了一个六边形。
生8:我画了一个五角星,它有十条边,所以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十边形。
……
教学中通过卡通小人的引导,让学生先摸一摸、数一数,然后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这里我让学生放飞心灵,自由发挥,充分讨论和交流,并让学生当“小小魔术师”,动手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充分感知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图形。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源头活水三:在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中发展他们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发展和认识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为学生提供丰富、全面、完整的感性材料,给学生建立活动的空间,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去认识、去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例如,教学“统计中的平均数”一课的平均数算法这一环节,我把教科书上应用题的呈现方式改成以下呈现方式。
四(4)班同学本月借阅图书情况一览表:
我们四(4)班同学平均每组借阅图书多少本?
……
呈现方式的改变为学生探索与研究平均数的算法留出了空间,且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独立思考到小组交流再到写出算式,使学生有了思考和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课堂上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算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如,教学“认识角”一课时,当学生对角有了明确的认识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小棒、纸、报纸、图钉、剪刀等工具和材料,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一个角,使学生在做角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角的本质特点。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思考和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去认识、去理解,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源头活水四:在营造祥和的教学氛围中鼓励学生的参与热情
如某老师教学“7的乘法口诀”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探究“7的乘法口诀”这一环节时,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先填好表格,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探索7的乘法口诀,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汇报。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所以教师让学生利用迁移规律自己编写7的口诀。学生那种爱挑战、好表现的天性被激发了,都踊跃举手,积极发言。当一个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说:“发现错误及时订正,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哦!”这样巧妙地化解了学生的尴尬,也正是这句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给了学生勇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当师生共同完成7的乘法口诀后,教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哪一句口诀好记?你是怎么记住的呢?”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有的说:“我认为‘七七四十九’好记,因为我在看《西游记》时,太上老君就是花了七七四十九天时间炼丹的。”有的说:“我认为‘一七得七’好记,因为它表示一个七。”还有的说:“我认为‘三七二十一’好记,因为我们经常会听到‘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写了个二十三’这样的笑话。”……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很快记住了7的乘法口诀。这里,教师把微笑、鼓励带进课堂,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学习。此外,教师注重学生理解和探索7的乘法法则,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学生的比较分析力、观察力、抽象概括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数学不是枯燥的、抽象的,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的,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无论是课的导入、新知的探究,还是最后的课堂活动,都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