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差异 增强实效

2013-12-29 00:00:00杨开远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3年12期

【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学生完整学习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与初步代数知识、分数初步认识之后,进入分数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分数解决问题、百分数与比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教材中设计了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两个板块,其中分数的意义板块呈现了分数的五幅直观图,意在让学生通过直观表征与语言表达,从整体与部分的视角建立“分数”的概念,并通过“做一做”中的分糖果活动,让学生体会分子、分母的含义,进一步从抽象的角度理解“分数”的概念。本节课有许多精彩的课例:张齐华老师以单位“1”为主线展开教学;夏青峰老师以学生自学课本、多元辨析说理为主线开展教学;华应龙老师以分数单位的累加为主线从全新的视角构建分数的意义;朱国荣老师以8颗棋子为素材带领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角度构建分数的意义;雷子东老师基于学生前测素材的思辨性课堂,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概念学习。笔者在研读以上成功课例的基础上,进行了前测和课堂教学研究,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教学上的创新,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和大家一起分享。

【教学实践】

一、基于学生经验,自主表征

1.对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些什么?(学生静静思考1分钟)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自己心中的。(画图或语言描述等方法都可以,至少表示出2种)

学生尝试表征(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并让学生板演)。

同桌互相交流:我是怎样表示心中的的。

(评析: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一个问题和一次独立表征的尝试活动,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经验基础和认知基础,把学生的经验通过静思默想、语言或图画展现出来,为课堂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这是基于对学生的前测基础上的设计。在前测中,有76%的学生能准确用一个物体作为单位“1”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有15%左右的学生能用几个中的一个来表示几分之一;还有5.5%的学生能用一些物体作为单位“1”,其中几个物体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只有3.5%左右的学生在独立画图表征分数中有一点瑕疵。由此,笔者认为,学习分数的意义可以直奔主题,并且放手让学生自主表征。从多次教学实践来看,这样的导入设计真正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从而可以发现学生的现实创新能力远远高于教材、高出教师的预期。)

二、基于学生差异,展示学生成果,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一)唤醒学生已有认知,规范学生语言表达。

1.整体展示下面4种情况的学生作品。

一个圆形的: 图1

一个正方形的: 图2

一条线段的: 图3

一句话描述:

2.规范学生表达。

在学生展示表达以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规范表达:

把( )平均分成( )份,每一份就是它的。

(评析:通过前测发现,学生通过画图表征分数的水平非常高,但学生通过语言描述图示总会遗漏一些元素,最薄弱的两个点就是“平均分”与“谁的几分之几”。为了更好地利用多数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好地为理解分数意义提供语言与直观支撑,笔者把这一环节定位为:整体展示、能看懂、规范语言、图与文字的一一对应,促进学生加快对分数意义的感知与理解。)

(二)基于学生的差异资源,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扩展。

1.基于学生生活经验与原始理解,研学4个物体的。

(1)学生表达自己所理解的。

(2)教师追问:涂色的明明是一个圆,应该用1来表示,怎么可以用表示呢?

生:4个圆中的1个,就是。

生:把4个圆平均分成4份,1份就是。

生:把4个圆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整体的。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不断补充板书,引导学生规范表达,并形成如下板书:

图4

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整体的。

2.基于学生的个性理解,初步研学8个物体的。

(1)学生表达自己所理解的。

(2)教师追问:明明是两个三角形,应该用2来表示,怎么可以用表示呢?

生:8个三角形中的2个,就是8个三角形的。

生:我只要把8个三角形看成一个整体,再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也就是这个整体的。

生:我也是把8个三角形看成一个整体,2个为一列,有这样的四列,也就是四列中的一列,就是。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不断补充板书,并引导学生一起经历把谁看成一个整体、均分、涂色表示等过程。形成如下板书:

图5

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整体的。

(评析:在前测后的面谈交流中,大部分学生认可几个中的一个就是几分之一,但学生是凭直觉和生活经验去理解的,并没有和规范的分数意义挂钩。在学生展示原有个性理解的基础上,如何把学生从直观的理解引向对概念本质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与适时的追问、质疑。本环节教师在基于学生差异资源的基础上,用一个问题指引学生去思考、去重构知识,引领学生从直觉走向过程分数的动态学习。)

三、经历二次尝试表征,思辨中深度感知、理解“”与“一个整体”

1.第二次尝试表征:请根据自己对的理解,表示出下面各图的。

2.展示学生作品,鼓励学生理性地从过程角度表达。

图6 图7

教师引导学生规范表达:把( )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 )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整体的。

3.在思辨中明晰概念。

(1)你是怎样表示的?两幅图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学生归纳小结:把一些东西看作一个整体,再把它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1份就表示这个整体的。

(2)师追问:老师糊涂了,一会儿表示1个物体,一会儿表示2个物体,一会儿又表示3个物体,这是怎么回事?

生:它们整体的个数不同。

生:图4、图6的整体都是4个物体;图5的整体是8个物体,图7的整体是12个物体,所以三个表示的物体个数就不一样。

(3)教师追问:你认为还可以表示更多物体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还可以表示4个物体,只要将16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

生:还可以表示5个物体,只要将20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

生:还可以表示10个物体,只要将40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

生:还可以表示100个物体,只要将400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

……

生:可以表示任何个物体,只要整体是4的倍数就可以了。

(4)教师追问:一个整体中的物体还可以更少或更多吗?

生:一个物体。

生:半个物体也可以,只要平均分成4份,1份就是半个的(教师适当补充:半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半个的)。

师追问:0.1米的是多少?

生:只要把0.1米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0.1米的,也就是0.025米。

(5)师:学了这么长时间,谁能说一说,这个神奇的究竟表示什么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小结:这些东西,不管数量的多少,我们都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整体,用自然数“1”来表示,数学里叫它“单位1”。再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整体的。

(评析:本环节是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设计人人动手、动脑的第二次尝试,在尝试展示后从两个维度让学生明理:一是求同,让学生顺理成章地抽象出的含义;二是求异,对一个整体的认识进行拓展,通过几个问题的追问,学生对的认识与对单位“1”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接近概念的本质。在这一环节中,既关注了单位“1”的不断变大,又兼顾了单位“1”的不断变小;而且把单位“1”的变化与整体的一一对应起来,为学生后续学习分数乘法的意义积累经验。)

4.认识“几分之几”。

师:刚才的作品中,涂色部分我们用表示,空白部分又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你是怎么思考的?

生:1份是,3份就是。

生:有几份就是四分之几。

(评析:由于学生深度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对的认识就水到渠成,没有障碍。)

四、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白分子、分母的含义

(一)基本练习。

1.填上合适的分数。(略)

2.阴影部分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你能写出几个不同的分数?请分一分。

学生基本上能正确解答,教师主要围绕第2题进行追问与质疑。

(1)师课件出示上面三幅图追问:三幅图都是12个笑脸,阴影部分都是4个笑脸,为什么可以用三个不同的分数表示?

生: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

生:有的取1份、有的取2份、有的取4份。

生:都是把12个笑脸看成一个整体,第一幅图平均分成3份,取1份,所以是;第二幅图平均分成6份,取2份,就是;第三幅图平均分成12份,涂色的是4份,就是。(师根据学生语言,课件中补充均分的过程,凸显涂色的份数)

(2)那么,你认为分数中,分母由谁来决定,分子由谁来决定?

(3)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又表示什么意思?

(二)在分数意义理解中明晰“量、率的对应关系”。

1.考考你的想象能力。

“小明吃了一盒糖的”,猜一猜:小明可能吃了几颗糖?你是怎样想的?

2.考考你的分析能力。

一盒蛋糕共有9块,第一次吃了这盒蛋糕的;第二次吃了剩下蛋糕的;第三次又吃了剩下蛋糕的。

追问与质疑:

(1)第一次吃了几块?为什么?第二次吃了几块?为什么不是3块?

(2)第三次的是把( )看成一个整体?

(3) 4块蛋糕的是几块?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课外去分一分,4块蛋糕的究竟是多少?能否得到4块蛋糕的?

(评析:基本练习与拓展练习分别承载了不同的功能,基本练习主要是巩固达标,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几分之一拓展到几分之几,并蕴含分数单位的个数与均分的过程。在对基本练习2的追问与质疑中,让学生明晰分子与分母的含义,并顺势进一步提升了分数意义的符号化与语言表达的水平。拓展练习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位“1”的变化带来量的变化,进一步凸显量、率的对应关系与单位“1”的具体化认知。最后让所有学生带着问题去延续对本节课的思考,去自主探索。)

【实践反思】

基于前测数据的分析,笔者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的、自主的、以生为本的、凸显数学思辨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个性表征、合作交流、多元碰撞、理性思辨、抽象概括、解释运用中,积累丰满的直观表象,获取概念的深度构建,提高学习与思辨能力。

一、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切入新课,挖掘学生的差异资源

通过前测分析,笔者已经准确把握了学生的学习现实起点,找准了学生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有效设计大胆开放的自主表征环节直接导入新课,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让每一个学生找到了自我的现实起点。再通过展学环节,把不同思维水平的多元直观表象展现于课堂,让学生在交流、表达与碰撞中得到第一次的初步感悟。

二、从学生知识断层、思维连接点精心设问,构建浓浓数学味的思辨课堂

通过前测分析,笔者准确找到了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断层(从一个物体的就是个走向一个整体的可以是个、个、1个、2个、3个……)与思维连接点(a个物体中的一个就是),基于知识断层与思维连接点精心设问。比如“涂色的明明是一个圆,应该用1来表示,怎么可以用表示呢”,由此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是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与具体的数量没有关系;又如“三幅图都有12个笑脸,阴影部分都是4个笑脸,为什么阴影部分可以用三个不同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探明分母、分子的含义。这样充满浓浓数学味的思辨活动,本节课共出现了四次,每一次都引领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思考过程,不断在活动与思辨中接近分数概念的本质。

总之,基于前测的学习,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每一个设问都变得更有针对性、更加高效、更有数学味;学生拥有更大的自主探索空间,学生之间的互动、碰撞与思辨更加有底蕴,对知识、概念的理解更加有深度。

(浙江省宁波万里国际学校 31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