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

2013-12-29 00:00:00赵萍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3年12期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开发差异,是小学数学教学生动性、丰富性、有效性的教育体现。而坚持差异教学,则有利于每位学生的充分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坚持关注学生差异,并合理利用生成的差异资源,实施个别化教学,成效显著。

一、正确认识学生的个别差异

由于学生个体所处环境、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等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必定存在差异。教师只有正视这些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才能有效地实施个别化教学。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前测、课堂观察、课前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维发展水平的总体情况。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细致地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这样教师才能精心预设,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引导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对于学生从没接触过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课堂前测的方法来了解学生情况。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笔者采用了前测的方法来了解学生的现实基础。统计情况如下表:

“小数加减法”课前测试总题数错题数正确率全对人数错1题人数错2题及以上人数

33×8

=2642989.0%19

(52.8%)122

通过前测,了解到这块新的教学内容,一半学生已能正确计算。通过对错题的分析,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出错的原因是计算粗心、符号不清。有3位学生是由于不会做,在教学中需要教师特别关注。

对于知识间联系比较紧密或跟已学知识思维水平类似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以往学生的测试或课堂表现,来分析学生之间的差异。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情况来分析;又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这类空间图形的情况来分析本班学生相互之间的差异。

通过多渠道去认识、了解、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正确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便于教师在教学中精心预设学案,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通过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二、精心预设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在了解学生的差异情况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差异程度,在课前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制定符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为课堂的分组、分层教学作准备。

(一)按质分组

为了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质量进行分组,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同质分组,一种是按照异质分组。同质分组可以在讨论和学习中采用更高难度的题目进行教学,学生之间差异不大,思维成果可以共享;异质分组可以发挥好学生带动差生的优势,用优等生的学习方式去影响差等生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笔者将全班按学习能力的强弱分成了五个学习小组(见图1),A类学生指数学基础知识扎实,对灵活性、综合性较强的知识能较好应用,自主学习能力强;B类学生是指课内的数学知识掌握扎实,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C类学生指经过老师或同伴引导能够较好掌握课内知识;D类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弱,课堂参与不够主动,对新知一下子较难接受,需要教师更多的个别化指导才能掌握。第一小组属于同质分组,这组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不够强,需要教师的高度关注与指导,而同属同质分组的第二小组合作能力较强,组长完全有能力协调小组的学习情况。

图1

教师有意识的分组教学,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要充分做好准备,力求正确和科学,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出发点和目标。同时在教学的推进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随时注意学生的进步。

(二)分层施教

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也就是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技能水平、思维习惯等进行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但是分层教学一定要隐性,而不能大张旗鼓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使他们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对学习的兴趣。所以分层要在教师的心中进行,需要教师做好准备工作,然后把学生分出不同的几个层次。

教师给学生进行隐性分层,要根据学生的智力、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因素确定,从而为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做准备和提供依据。通过层次目标的确定,教师在备课时,应该为每一名学生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为他们的学习和进步做好指导,促进他们的潜力发展、能力形成。根据他们的进步,及时采取鼓励措施,促进他们不断进步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认识”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移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不断变换出不同的三角形,让学生找三角形的底和高。

这样的设计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设定的目标预期也是不同的:学习程度是A的学生能感受到在平行线之间三角形的“变”和“不变”,会画出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学习程度是C的学生能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理解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画出一般三角形的高;学习程度是D的学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画三角形指定底的高的方法。在后面练习的设计上预设也不同,如在最后综合练习中要求学生选择上例中其中一个三角形画出它的三条高,画完后,小组交流讨论,说说有什么发现。A类学生可能会选择较难画的钝角三角形;B类学生选择画直角三角形,C、D类学生会选择锐角三角形。然后再根据选择内容的不同分组练习。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承认并正确认识学生存在的这种差异,这样才可能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当学习目标与学生认知、活动内容与学生喜好等相匹配了,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主动学习数学。

三、合理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

差异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负担,而是一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方式,精心组织差异合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合作交流,能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各类学生各得其所,使课堂收益最大化。

(一)“差异”反馈,促进个性化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探寻适合不同学生学习发展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差异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在教学中,笔者采取“全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分组讨论和练习巩固阶段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主要环节。通过课堂提出问题的差异、通过练习巩固题目的差异,实现教学的层次化。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能基本掌握;对于成绩稳定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基本知识,还应该有进一步扩大知识面的能力;对于优等生,要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散,能力得到提高,并且能够带动中间和后进生一起学习和提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吃得好、吃得饱,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例如,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和哪一个数大一些,请你比一比?”笔者提出的要求是:你有不同的比较方法,请把这些方法写下来。学生反馈了很多方法,具体如下:

在这个过程中,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只要他们能够完成题目,用什么样的方法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学生都得到了心理满足,自己都能有办法完成题目。但是在讨论交流中,又让不同学生体会到不同方法的好处。如前三种方法是通过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来比较的;后三种方法是运用了刚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来比较的。但是同类方法展示的层次又有不同。如第4种方法是后续要学习的“约分”化简的思想,第6种方法是后续要学习的“通分”。通过这样不同的展示,进一步理解和拓展了所要学习的知识,也提高了学生选择合适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图形拼组”时,教师提供了不同的三角形让学生进行拼组,学生得到的结果由于认识水平的不同,答案也不同。有片面的结论:两个三角形一定能拼成四边形;也有比较具体的感悟: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还有抽象概括的: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由于教师提供的素材丰富,通过演示,最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不同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

(二)差异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

在教学中,教师要因人、因时、因境做出针对性的差异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别,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要针对不同层面学生,不管是参与课堂活动过程结果正确与否,都要用自己的语言及时传达对其信任。

比如,对于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在较好地解决问题后,可用“你的方法很好,老师都没想到”等语言进行表扬;针对学习水平低的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时,可用“继续努力,你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不要泄气,你下次肯定能行”等语言进行鼓励。这样有针对性的评价,必会引起双方信息共振,实现师生互动,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差异评价还表现在同一个结果不同学生予以不同评价。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认识”这一课,最后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三角形画的三条高,在完成这个练习时,教师可以巡视,关注不同学生。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画完高时,在肯定的基础上,可提出更高要求“你能不能再观察一下所画的三条高,你有什么发现”;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画完后,教师在给予鼓励的同时,可以对他说“你现在是这组的小老师,看看小组别的同学需要什么帮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能享受成功带来的自信,又会看到自身还存在的差距;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能正确画出三条高时,教师应给予他最大的惊喜:这节课你学得太棒了!随后,在全班中展示,增强这位学生的学习自信。

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教师应抓住称赞学生的时机,用激励性的语言来表扬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自尊心,提高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能力。通过差异评价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促进师生民主关系的建立,从而推进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最优发展。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自古以来被教育工作者传承。但是由于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教育更多地强调统一,个性发展得不到充分的重视。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是克服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一刀切”“一锅煮”弊端的有效方法。同时,教师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设计、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让每位学生得到最优发展。

(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 3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