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明市建筑

2013-12-29 00:00:00
台港文学选刊 2013年12期

历经高棉、印度、中国、阮朝、穆斯林、法国、美国,今日越南第一大城胡志明市,其实是一个种族、宗教与文化交会的三叉路口。除了前面提过的法式建筑与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胡志明市还可看到粗犷主义建筑、上世纪90年代以后当道的蛋糕风格、飘着五色旗的高棉塔、奇幻艳丽的印度庙,以及状似洋葱的清真寺,几乎各教神佛统统进驻,这是你在台北或台湾很难看到的。

虽然,胡志明市每天上演竞技场般的交通事故,小三度不协和音程的喇叭噪音此起彼落,还有路边七横八竖的电线杆与一坨一坨纠缠的电缆,但这就是胡志明市的文化底蕴,也是它最特殊的俗艳美学。

胡志明市的历史

胡志明市最早可追溯到古高棉王国,高棉文叫普利安哥,意思是指丛林。公元2世纪时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来自北方的中国文化也逐渐进入。17世纪开始,越南中北部的京族人为躲避内战,纷纷迁徙来此开发。1790年,阮朝嘉隆皇帝在这块沼泽区建造了一座军事堡垒,开始有了初步的都市计划。

1862年法国人兴建西贡港,把市区分为行政、商业、住宅、工业等部分,奠定了西贡日后成为越南第一大城的基础。1954年法国政府将政权移交给南越政府后,西贡成为南越共和国首都。南北越分裂时期,西贡素以尔虞我诈、间谍活动、街头枪响闻名。

1975年越南统一,西贡改名为胡志明市,但它的国际机场代号仍叫SGN,许多老一辈的当地人与西方人也仍旧使用旧名。

粗犷主义建筑

除了法式建筑以外,目前胡志明市一些大型建筑都是1950到1970年代留下来的。当时全世界吹起一股粗犷主义建筑风潮,当年的西贡因美军驻扎之故,国际化的程度远在台湾、韩国之上。

所谓的粗犷主义,是指用水泥原色重复一些简单的几何图案,表现出钢筋混凝土巨大、粗犷、耐久等特质。从外观上来看,这类型建筑给人的感觉通常是功能性大过装饰性,且常常伴随着好几条粗厚的水泥遮阳板,现在第一郡的科学图书馆、统—宫,以及第五郡的医学院,都是粗犷建筑的代表。

科学图书馆建于1960年代,矩形水泥辅以繁复的龙形图腾,加上美丽茂密的栀子花前院,堪称是胡志明市最有代表性的粗犷主义建筑。我拍照的时节刚好是越南大考来临的日子,许多学子都在这里K书,馆内虽然没有空调,但满庭的绿意多少纾解了蒸腾的热气。科学图书馆的前身其实是座监狱,1866年法国人第一次对越南人处以仰式断头极刑就在这里,监狱在1950年代正式关闭。

除此之外,胡志明市早期的大楼式住宅也以粗犷主义为主,很多都是无电梯的集体公寓。

无骑楼的蛋糕风格建筑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胡志明市,走过了殖民岁月、越战烽火、闭关锁国以及改革开放,各方面都呈现明显而活泼的改变。

在建筑方面,一些有钱人参考了外国影集里的建筑样式,估算了市区每年高涨的地价与税金,发展出一种细细瘦瘦、粉色梦幻、类似贾科梅蒂式的现代建筑。

我戏称这种建筑只有“五人肩宽”,据说越南的房屋税是依照房子的面幅来计算,所以大家都尽可能把房子盖窄以减少课税。色彩方面,则竭尽所能营造出一种可口梦幻的感觉,很像是诱人的西点蛋糕,各种粉绿、粉红、粉蓝、粉紫统统出笼,家家户户都飘着一股奶油气息。有些外国建筑师称呼这种设计为蛋糕风格,我觉得颇为传神贴切。

按理说,越南炎热多雨的气候应该很需要骑楼建筑,但这里并不时兴骑楼和亭仔脚。每回看到店家大费周章把粗糙廉价的帆布棚撑起来当成骑楼使用,心里不免嘀咕,你们应该学学台湾盖个骑楼才对,遮阳遮雨的多省事,而且许多货品或食物就这么放在人行道上曝晒也不是办法。

高棉佛寺

越南的佛教属于大乘佛教,但南方受到高棉文化的影响(高棉人是东埔寨最大的种族),因此也发展出小乘佛教,建于1947年的香达朗悉寺就是其中代表。

香达朗悉寺的牌楼就在大马路边,乍看还以为是泰国式,一不小心很容易错过。细长的巷弄挂满了五色旗,强调这是一个高棉人的社区,再往里走,就会看到镶金包银的寺门,两侧厢房则是身穿橘袍、半裸上身的僧侣活动空间。

目前寺中约有四十位僧侣,是胡志明市仅存两间高棉寺庙的其中一间,也是本地高棉人平日聚会的场所。寺内绘有五彩缤纷的佛教壁画,使用的香烛很巨大,几乎等于一个小孩子的高度。

据说高棉僧侣过著着比一般大乘佛教徒更严谨的生活,他们不能戴帽,不能骑摩托车,行事一切简朴,但你或许会看到僧人在打手机,这恐怕是他们始料未及的科技化生活吧!

印度庙建筑

越南南部自古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很大。到了19世纪,又有许多南印度的商人来西贡从事布料生意,如今胡志明市还留有三间当年印度人盖的庙宇,但真正在使用的只剩下一间玛丽安曼印度庙。

建于19世纪末的玛丽安曼印度庙,当年由七十多位印度坦米尔商人筹资兴建。玛丽安曼是南印度的雨神及丰饶之神,它就像慈祥的祖母,在医学不发达的年代可以治愈水痘、麻疹等热病,庇佑人们在事业、姻缘、求子、分娩、运势等各方面顺利成功。但来这里千万不可求财,据说会有反效果。

1975年越南统一后,玛丽安曼印度庙一度成为专门生产拜拜用香的工厂。

如今,在这座有着奇艳雕塑,每尊神像的神情与肌肉线条都非常鲜活的庙宇里,每逢初一、十五往往挤满善男信女,庙方会在你的额头抹上红点并分发小礼物,农历新年时更是摩肩擦踵。有兴趣参拜的人不妨自备茉莉、百合、剑兰等女神喜欢的鲜花素果。我去的时候一位妇人不知何故趴在石壁上啜泣、喃喃自语,也许这是一种神启吧。

清真寺建筑

伊斯兰教传入越南最早可追溯到10世纪。

就我所知,胡志明市的清真寺共有四间,其中的拉希姆清真寺是一座由马来人经营的清真寺。“拉希姆”的意思就是仁慈者。建于1885年的拉希姆清真寺外观精致小巧,同时也是一个穆斯林社区,共住了二十四户来自马来、印尼、中国、高棉、越南各地的穆斯林家族,他们在这里生根已达五代之久。

拉希姆清真寺内的墙上挂有伊斯兰教各时区的时钟:越南、巴格达、耶路撒冷、喀布尔、科威特、华盛顿等,饶富异国情调。寺内每天傍晚都有阿拉伯文诵经课。

越南穆斯林的戒律似乎比阿拉伯国家更为弹性:他们不必前往麦加朝圣,禁吃猪肉但可饮酒,斋戒月只要禁食三天即可,还可打赤膊抽烟……

***

当我置身在胡志明市琳琅满目的建筑物中,有时点头如捣蒜,有时摇头如撞钟。我曾见过虽已斑驳但完全看得出当年风华的法式阳台被居民当做现成的晒衣场,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大概就是如此。越南政府已经注意到这种现象,一方面努力保存老旧建筑,一方面积极向新加坡取经,希望将胡志明市打造成另一个新加坡,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