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到土地

2013-12-29 00:00:00毛亚楠
方圆 2013年4期

这次返乡过节,听到一个新鲜说法,讲的是现在的中国乡村,被称作是“993861”部队的天下,“99”指的是老人、“38”指的是留守女人、“61”指的是留守儿童。走在乡路上探亲访友,经常能看见野地中央突兀拔起的橘黄色二层小楼,这些建筑区别于乡村千百年来的所有房屋,使我不得不相信现代文明向乡间推进的步伐。

难道乡村就从此不再可爱了?小年这天,一次家乡的五龙河农场之行,让我看到了希望。五龙河农场位于山东半岛的高密市醴泉街办李村社区,多少年来,这里的农民在一条窄小的乡间路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而如今,因了这片生态园的带动,乡亲们享受到了规模化种植切实的经济利益。

车子沿着凤凰大街一路向西,会有一种走出城市喧嚣,回归自然的心旷神怡之感。眼前的沃野千里,父亲说现已归一家经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而这种千亩左右规模的家庭农场模式恰好可以应对农业劳动力大量非农化及老龄化趋势的加剧。

这是一个四围弥漫着木的芬芳的农场,随处可见农场主的匠心独运,原木工艺的精华深嵌其中。负责人告诉我们,这里经营种类繁多,以生产有机农畜产品为主,出口蔬菜为辅。发展理念便是朴实的一句——“食品安全比天大”。为了保证生产流程的透明度,严格控制食品安全,农场保持和消费者之间交流的畅通无阻,甚至划出100亩地,给愿意体验种植乐趣的消费者租用耕种,在田间地头享受收获的乐趣。

农场相信,自然自有农法,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出来的蔬菜和水果,去掉了“制造”的影子,有着浑然天成的纯真和质朴。所谓“依山傍水采野果,把酒临风品佳肴”,来到这里,只有吃上一顿才算不虚此行。

在农场的田地里驻足,我竟回忆起遥远的小时候,那个年月,村里盖房不用花钱,靠乡亲帮忙,人们对自然有敬畏,不贪婪,土地肥沃并有健康的收成,和谐共生。而如今,城市化将这一切改变,在泥地里建立起来那些西洋景观的突兀房子,乡村温存的腺体被发展的利器所伤,无限悲情。所幸还有这些农场的诞生和发展壮大,将土地自我修复的力量汇集,就像《生死疲劳》里西门闹的墓碑上所写: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到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