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饼,大江南北哪都不稀罕,但大多是葱油饼、发面饼之类,而天津卫的微油微盐的大饼,不能不说是一大特色。老天津街面上现烙现卖的饼才叫大饼——直径二尺左右,分量二斤上下,层层分明,软硬适口。码头畔大路边扛活的拉车的跑买卖的,饿了来半张烫手的大饼,夹上青酱肉,大快朵颐,经济实惠。天津大饼有滋有味,适合百姓饮食习惯,甚至可以无需就菜便可饱餐一顿。天津人对大饼情有独钟,即便买多了烙多了剩下干了也无妨,所余大饼会化为又一顿美食。
爱屋及乌,很多“卫嘴子”喜欢吃炒饼、焖饼、烩饼,以及热饼汤,有饭有菜,有稀有干,老少皆宜。
老年间正宗炒饼可算不上低等饭食,特别是饭馆里现炒的,从配菜到烹调绝非马马虎虎了事的。所用的饼最好是前一二天的,饼丝提前切好,晾半干。炝锅后放入少许肉丝翻炒片刻,再加饼丝。这时,要不断向热锅里、饼丝上淋明油,以防饼丝粘锅。待全部饼丝浸透油呈金黄色,再加进作料调口味。炒饼出锅,饼丝几乎条条透亮,口感微微酥脆,讲究吃到碗底见油不见汤。旧日里,不乏哪位腰缠万贯的大少爷吃烦了燕翅席,隔三差五非要来份炒饼吃不可。
焖饼、烩饼也分荤素。或焖或烩,以加汤汁多少来定。烩饼如同烩菜,烹调定会使用高汤。俗话说,十个厨子九个汤,天津厨子无不重视制汤。高汤又叫清汤,靠炖,炖制过程中需要“红哨子”和“白哨子”。红哨子是牛肉或鸡腿肉的肉茸加姜汁、料酒而成,白哨子是鸡胸肉的肉茸加蛋清而成。清明如水,醇香味厚。
焖饼有时也要先将饼丝过油,炝锅炒肉丝菜丝后放饼丝,淋高汤,焖到最后大多要收干汤汁。焖饼的口感软而不黏,筋而不硬。老天津的坛子肉焖饼最响当当,锅内有时蔬铺底,加饼条、坛子肉,浇适量高汤,焖制而得。做烩饼,加入的汤要远远盖过菜,汤被烧开后再下饼丝,汤再一开就好了,还可点上香油、芫荽。饼条软,汤味鲜,或许不亚于“八大碗”。
往昔,街面上随处可见烙大饼的,二荤馆、小门脸也售卖焖饼、烩饼,甚至专营。比如民国时期,南运河北岸的河北鸟市热闹熙攘,此地聚集了大量的饭铺摊档,津味小吃荟萃。鸟市大街上的天福居饭馆,河北影院(后名东风影院)附近的三胜涌饭馆、阎记饭馆等,皆常备焖饼、烩饼,总能吸引食客前来。有一种小碗烩饼最为脍炙人口。曾有位老辈人对我描述过让他难忘的滋味,说那烩饼关键是汤好,饼丝放在漏勺里,用滚开的高汤一遍一遍往上浇,直到浇透饼丝。盛到碗里,在饼丝上加些鸭肉丝(或鸡肉丝)、豆芽菜,再添两勺高汤。饼丝半软,清香可口。另外,孩子们去上学也常常揣着半张饼,中午时分,到附近的小饭铺可加工一碗焖饼、烩饼吃。
天津人餐桌上的饼汤一般被视为半干半稀的饭食。好喝的饼汤同样要炝锅出香,记得家慈做的番茄与土豆条饼汤、白菜丝与海米饼汤非常可口,特别是在三九天,回家先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饼汤,寒意、饥饿,一扫而光。想来,始终上不了席面的饼汤反倒是最温暖的家的滋味,总要比时下一盏所谓的燕鲍翅养生汤来得贴心。
计划经济时代吃饭要粮票,实实在在的大饼、焖饼因无法“膨大”,便不再被推崇,餐饮业的萎缩也让捞面取代烩饼。新时代,洋快餐如潮而来,焖饼、烩饼在胡同口的夹缝中“苟延残喘”着依稀飘香,但见肉丝、豆芽菜、圆白菜、鸡蛋一把抓,焖出来的饼不是软就是水,今非昔比。时下,也有餐饮行追求返璞归真的理念,于是衍生出羊肉烩饼、甲鱼烩饼、鱼头烩饼,乃至极品鸭翅烩饼,重噱头,讲卖点,“土掉渣”的老味道由此焕发出了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