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宝宝牙齿龋变有什么原因?
龋病是多因素的疾病,主要包括细菌作用、饮食和营养、牙齿结构和时间、唾液性质等。诸因素互相关联,缺少某一方面都不可能发生龋齿。
病因1.细菌作用
龋齿发病和发展过程中,要有细菌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最主要的是某些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这些细菌与唾液中的蛋白质和食物残屑混合在一起,牢固地粘附在牙齿的表面和沟窝中。这种粘合物叫牙菌斑或菌斑。菌斑中的大量细菌使食物残屑或糖发酵产酸,造成菌斑下面的牙釉质表面脱矿溶解,形成龋洞。临床调查证实菌斑多的儿童龋齿也多。
病因2.饮食和营养
在龋齿形成过程中,饮食是细菌的重要作用物。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糖,这些物质既供给菌斑中细菌活动能量,又通过细菌代谢作用使糖酵解产生有机酸,酸长期滞留在牙齿表面和沟窝中,使釉质脱矿破坏,继之某些细菌又使蛋白质溶解,形成龋洞。致龋的糖类很多,最主要的是蔗糖。在牙齿发育时期,营养决定牙齿组织的生化结构,矿化良好的牙齿抗龋性高,说明牙齿发育期营养的重要。如果食物中含有的矿物盐类、主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钙、磷、维生素B1、维生素D和氟等不足,牙齿的抗龋性就低,容易发生龋病。
病因3.牙齿结构和时间
牙的形态、结构和位置与龋齿发病有明显的关系。牙齿咬合面的窝沟是发育过程中留下的缺陷,深窝沟内容易滞留细菌和食物残屑,且不易清除掉,容易诱发龋齿。矿化不足,特别是钙化不足的牙齿,釉质和牙本质的致密度不高,抗龋性低,容易患龋。氟在牙齿矿化结构中的含量虽然很微小,但对增强牙齿的抗龋性很重要。牙齿中含适量氟就不易发生龋病。乳牙和年轻恒牙的结构和矿化都不够成熟,因此容易受致龋因素的影响,患龋率高。
时间因素也容易理解。细菌产酸、糖的发酵、牙菌斑在牙面上的作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使牙齿被龋蚀。如果经常和及时清洁牙齿,不提供足够时间发生龋蚀,无疑地在防止龋齿的发生上有一定的作用。
病因4.唾液性质
唾液是牙齿的外环境,起着缓冲、冲洗、抗菌或抑菌等作用。量多而稀的唾液可以洗涤牙齿表面,减少细菌和食物残屑堆积。量少而稠的唾液易于滞留,助长菌斑形成和粘附在牙齿表面上。唾液的性质和成分影响其缓冲能力,也影响细菌的生活条件。
问题二:宝宝乳牙龋病有什么危害?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乳牙被恒牙所替代,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乳牙是临时性器官,患了龋齿后不痛就不必治疗,等换完牙就好了。其实,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乳牙患龋后一定要及时治疗,因为乳牙龋坏有如下危害:
危害1.乳牙的早失,可使相邻的牙齿向缺隙处倾斜,上、下牙的咬合关系改变,功能紊乱,如果牙齿缺失个数多,则影响颌骨及颜面的发育。
危害2. 乳牙长期慢性根周病变,侵犯下方的恒牙胚,造成继承恒牙胚釉质形成障碍或发育不良,严重的还可使恒牙胚发育中断,不能正常萌出。
危害3.咀嚼功能降低。
危害4.损伤口腔黏膜。残破的牙冠和牙根,可刺激口腔软组织形成溃疡。
危害5.诱发恒牙龋。在替牙期,龋坏乳牙和相邻恒牙之间很容易积存食物,好发龋病。
危害6.助长口腔不良习惯。患儿常因疼痛而不愿使用龋坏侧的牙齿咀嚼食物,时间长了,养成偏侧咀嚼的习惯。患侧颌骨缺少生理性刺激,两侧颌骨发育会不对称。
问题三:为什么宝宝乳牙容易龋蚀?
乳牙的患龋率高,龋蚀进展又快,可以归纳为4条病因:
病因1.乳牙解剖形态的特点
乳牙的牙颈部明显缩窄、牙冠近颈部1/3又明显隆起。后牙在上、下颌牙相对的咀嚼面的窝沟和相邻牙之间的间隙存在,都使食物容易滞留在牙面,不易清洁。
病因2.乳牙组织结构的特点
乳牙的牙釉质和牙本质薄,钙化程度低,乳牙牙釉质比恒牙牙釉质容易脱钙,抗酸能力较弱,也增加了龋病的易感性。
病因3.食物的因素
儿童的食物多为软质食物。哺乳期奶瓶中的牛奶、糖、果汁;幼儿期的蛋糕、饼干、软糖和各色甜饮料,这些都是伴随宝宝成长的食物,又都是是含糖量高、黏稠性强、易发酵产酸的食物,长时间粘附于牙面容易致龋。
病因4.牙面的清洁作用差
儿童的睡眠时间长,睡着时口腔处于静止时间长,口唇不运动,唾液分泌明显减少,使口腔自动清洁牙面的作用降低。不少宝宝乳牙虽已萌出,但家长认为宝宝幼小,不能刷牙,也不注意清拭宝宝的牙面。
问题四:如何正确清洁牙齿?
减少或消除菌斑,改变口腔环境,创造清洁条件是防龋的重要环节,最有效的办法是刷牙和漱口。
1.小儿可由家长用柔软毛巾或绒布擦洗牙齿。
2.幼儿3岁以后就可以开始学习刷牙。尽可能做到早晚各刷一次,饭后漱口。睡前刷牙更重要,因为夜间间隔时间长,细菌容易大量繁殖。
3.刷牙要顺刷,即“上牙由上往下刷,下牙由下往上刷”,“里里外外都刷到”,还要注意刷后牙的咬合面。这样就可以把牙缝和各个牙面上的食物残渣尽可能刷洗干净,刷牙后要漱口。
4.不要横刷,横刷容易损伤牙龈,也刷不干净牙缝中的残渣。
问题五:如何减少宝宝饮食中的糖?
我国是以谷类为主食的国家,控制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是有困难的。但近年食糖的消耗量增加,糖制食品和各种饮料显著增多。
1.应注意宣传,使家长教育儿童养成少吃零食和糖果糕点的习惯,睡前不吃糖,注意儿童三餐的质和量。
2.从幼儿就养成多吃蔬菜、水果,多吃含钙、磷、维生素等的食物。
3.要尽可能吃些粗粮。
4.要重视母乳喂养婴儿。
总之,龋齿发病因素是复杂的,当前还没有一种能够预防新龋发生的最有效的单一方法。因此,预防龋齿要防治结合,既要控制新龋发生,又要早发现、早治疗。应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口腔保健工作,定期在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进行积极预防和早期治疗。同时要加强妇幼保健和营养卫生工作,保证儿童身体和牙齿的健康,可以降低龋齿的发病率。
作者简介:高维新,中国中西医儿科学会全国委员,天津市中西医儿科学会主委、名誉主委,市区两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天津新世纪儿童医院内科、呼吸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