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2013-12-29 00:00:00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1期

倾听多元的声音

2012年中国的声音是多元的。

中国执政党顺利完成了权力更迭,新的领导层级以平实而坚定的声调,发出了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远景,人们对新班子可能出现的新气象多了企盼和期待。与之对应的是,重庆山城曾经喧嚣一时的声音消失了。

高华走了,没有留下更多的声音,但留下足以影响后世的宏篇巨著,莫言获奖了,他在诺贝尔领奖台上的发言,将魔幻又拉回现实。“你幸福吗?”成了官媒苦苦追问的问题,新媒体多了微信的产品,人们在微博和微信世界里,开始尝试发出富有人性穿透力和无需掩饰、直言不讳的声音。

2012年中国的声音,不再充斥欺骗伪装,也不再需要刻意掩饰,不再千篇一律,不再强词夺理,多元的声音折射着中国此时此刻的焦灼、抗争、坚持和妥协。

多元的中国声音,其实是一种跨越和进步。

请继续倾听多元的中国声音。

——杨锦麟

(资深媒体人、香港卫视执行台长)

《邵洵美 一个被严重低估的文化人》

邵洵美分明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那类人:姑娘们称他白马王子,男人们叫他兄弟。这类人若是生在春秋,必是门客三千,人人称颂;若是生在魏晋,留下美文若干,我们可赞他“是真名士自风流”;即使生在当下,他也一定是微博红人,贵刊还可颁给他年度魅力人物。然而在他自己的时代是需要站队的,偏离一点方向,他便只是文学史上一个可以忽略的名字;不在考纲,没有代表作选读,他便只是省略号中的一个点,鲁迅文章里卑鄙文人中的一名。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放下偏见,寻回本原面目,才能真正发现美。

——玉茹(广州读者)

《赵普 站着中枪》

媒体人在事件发生之时究竟应该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因为是最接近新闻真相的人,因为是浸淫传播已久熟知规范与影响的人,反而有了顾虑:他们深知每一句评论都不仅仅是代表个人,还代表着身后的整个行业,他们更明白一旦指引方向那么经千万人传播之后,力度和角度都会以扩大千万倍的影响力释放出来。基于这一点,赵普们才更加让人佩服:因为了解这一切,所以那些说出去的话才更有分量。

——岩(北京读者)

《陈平福 小人物的大罪名》

不知从何时起,在发每条微博前我都会反复想想有什么不恰当的言论。其实仔细想来,这时间也并非不可溯:大约是在“不自由毋宁死”的T恤被发现之时;大约是在街头拉小琴都会涉嫌颠覆国家政权之时。陈平福无罪,这自不用说,但为何这样的事情会一次次发生?

——思思(广州读者)

《假如奥巴马决定禁枪》

每次美国发生校园枪击案时,全球都会替总统阁下操心:到底该不该禁枪?答案似是否定的,因为这关乎着重大的利益,不仅是政府的利益,还有美国普通民众自己的利益。事实上枪支的使用并不是造成一次次悲剧的关键,这一点相信中国民众更能体会,因为我们都不会忘记在同一天在我们自己的国度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小宇(新浪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