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精武门?

2013-12-29 00:00:00朱江明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37期

沉寂多年的精武门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上海市虹口体育馆于近日正式更名精武体育馆。虹口区有关方面还表示,正计划在2014年为“精武”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以虹口为基地承接世界武术博览会。

通过影视作品的传播,霍元甲和精武会的故事在华人圈中影响甚巨。然而,精武会在上海的发展颇为坎坷。在一些国际武术比赛中,笔者曾遇到过上海精武会的代表队。接触之后,却感觉和自己过去的想象颇为不同。参与比赛的精武会成员多是年过花甲的老人。报名的项目也以健身太极拳和木兰扇等项目为主,与传说中的精武英雄形象大相径庭。笔者和上海精武会选手交流后了解到,当时(2005年左右)上海精武会是一个以中老年人为主的体育健身组织,早就不是过去的那个精武门。

霍元甲在1910年去世之后,精武会并未因此而停办(在电影里,精武会因为霍元甲之死而烟消云散)。此后十年间,精武会获得了不错的发展——1920年更在佛山、南宁等地设立了分会,甚至东南亚地区的华人也纷纷组成当地的精武会。

真正让上海精武会走向下坡的原因,是中央国术馆的成立。1927年,在国民党大佬李烈钧的支持下,著名武术家张之江组建了中央国术馆。

该馆以“术德并重,文武兼修”为馆训,并且提出了“强种救国,御侮图存”的口号。中央国术馆和精武会同样强调文武兼备,并且提倡中国武术摒弃门户之见,以武术为体育强国的手段。

然而,由于中央国术馆获得了国民政府的强力支持,发起人包括国民党大老级人物:蔡元培、孔祥熙、于右任等,连冯玉祥将军也曾担任理事长。这样显赫的背景,自然不是上海精武会这一民间组织能比的。

由于北洋政府在1928年正式成为历史,中国的政治中心也从北京转移到了南京。大批当年在北京供职的武术家纷纷南下。

而中央国术馆的待遇优厚,教员之工资高于同期清华北大教授之待遇,因此武术名家纷纷加盟。形意拳名家朱国福、杨氏太极拳传人杨澄浦、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等当时的武林泰斗均被收入其中。

上海距离南京太近,正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精武会自然无法跟中央国术馆这样的“大型垄断国企”竞争,也就开始走下坡路。

由于社会的推崇,清末及民国时期,武术家投身武术救国、强民修武的行列。中央国术馆正是这一武术救国运动发展到巅峰时期的特殊产物,国民政府对武术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希望借武术训练强国强军。

1949年之后,传统武术被归入举国体育体制内。民间自发组建的体育组织自然没有了生存空间,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有转机。然而,当初怀有武术救国梦想的老武术家已经纷纷凋零。

今天,基于经济考虑,上海虹口区重新捡起精武会这块招牌倒是无可厚非,然而要想重建精武会,恐怕不是钱的问题了,人才和技术的断代才是当前中国武术面临的最大问题。

中央国术馆和当时的大学一样实行学术自治,武术家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状态。当时,中央国术馆培养了大量的武术人才,有不少人敢于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搏击好手比武竞技,而今天的武术家大多怯于擂台比武。

上海重金打造的新精武招牌未来能否立得住,恐怕拳头最能证明,毕竟当年的霍元甲们不是吹出来的。

民国时期,岭南学生在精武体育会武师指导下练习霍元甲的十二路谭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