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惚的诗意

2013-12-29 00:00:00吴琦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37期

《离婚》也许是老舍最好的小说。这本书是在《大明湖》手稿被日本海军一把火烧为灰烬后,他重新写的。他曾用英文自我推销,“从这部小说起,我建立了自己的文字风格……我在《离婚》中所用的语言是第一个,也可能是最好的,文字简洁清新的典范。”

“世界的中心是北平。”老舍在书里说。他是迄今最能代表这座城市的作家,却没有因为写北京而缩小自己的主题。他笔下的人物汲汲营营,个个有烟火气,主角们从不是戏霸,却伏在他人和社会的蛛网上,动弹不得。也是从《离婚》开始,他决定“抛弃陈腐的文言文,而尽量用接近生活的语言”,写众生。

财政局的老李总想离开自己的乡下老婆和孩子,看着隔壁的马少奶奶心里直痒。单位的男同事也各怀心事,又是母老虎又是女博士,无一不对家中女人感到不满,都想着换一位、添一位,抢别人的表妹,觊觎同事家的女儿。原著的主体就是两性关系的拉锯,可是老李说,他并不想恋爱,只是追求一点诗意,“家庭,社会,国家,世界,大多数的妇女——已婚的未婚的都算在内——是平凡的”,到头来,究竟比婚姻这点事要大一些,调侃的是文人式的幻想、乱世里对浪漫生活的意淫。

改编是困难的,改编伟大的小说尤甚。明戏坊戏剧工作室却揪着老舍的本子不放,已经改编了他三出戏,把《我这一辈子》改成独角戏,用一尊似人非人的人偶做道具;把《猫城记》改成当代小品,台上全是纸箱子。每次都想用一点实验性为老北京续命。这次改编《离婚》,最大的亮点是把所有的男性角色化繁为简,由两位演员交替出演。所有情节都编成台词——京味儿的贫嘴,对话间既在轮替,也在传染,更像链条,把戏里所有人物像蚂蚱一样牢牢拴在一起。

两位演员重复着“恍惚”、“诗意”、“怎样”这几个词,强化着荒谬的氛围,其实只有“诗意”是老舍原著里的关键词,其余两个是改编者新添的。这么做是有风险的。编剧、导演兼主演方旭在改编老舍时总用这个方法,让台词针砭时弊,《离婚》中的分寸算是把握最为得当的一次。两个大老爷们在舞台上打趣,“到底还能不能一起玩耍?”

老舍的小说总是圆环结构,艰难地绕了一圈,最后回到原地,就像话剧中两个演员精彩的对手戏,你演过我的苦闷,我说了你的台词,黯淡的灯光中,孤悬的那点“恍惚的诗意”究竟没能应声落地。由《离婚》改成的电影、话剧,都没能离开老舍的核心——浪漫而不敢有梦想、看到社会黑暗而不奢望马上太平、知道人生的宿命而不想象一个永生的乐园。世上的人,总是结婚、离婚,试过一次,再来一次。剧场里选用的三弦和阮的伴奏是最合适的配乐,深沉凄苦,认命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