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泱漪 天才少年的象棋故事

2013-12-29 00:00:00潭小泉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37期

图/潭小泉

有点儿出乎预料,国际象棋世青赛新科冠军余泱漪没说他最喜欢的棋子是“王”。这也在情理中:在棋手眼里,棋盘上任何角色,哪怕是“王”,也不过是棋子一枚。

9月底,在土耳其举行的2013年国际象棋世青赛,余泱漪13轮9胜4和,不败折桂。他创造了历史,成为首次在世青赛夺冠的中国男棋手,中国国际象棋队总教练叶江川说他“开启了中国国际象棋事业发展的新时代”。

19岁的世界冠军并没想象中霸气外露。也许棋手整天在棋盘上运筹风云,纵使内心澎湃起伏,外表可能早修得静如止水。夺冠后多次接受采访的余泱漪没丝毫傲娇,大多数问题都回答“说不好”,挠挠头,露出牙齿笑。

余泱漪并没有电视上通常看到的体育新星的壮志凌云,但叶江川对他充满期待,希望他有一天成为棋王。

偶像的变迁

小余口中的叶老,喜欢年轻人棋场厮杀时的激情。

“余泱漪喜欢进攻、搏杀,不下四平八稳的棋,擅长在复杂局面中进行精密计算。”叶江川不喜欢一心为保等级分而缩手缩脚求和的风格,“把下棋当作艺术品的创作,才能体现国际象棋的灵魂。”

余泱漪自省,下棋曾经太急,取胜欲望强,输了好多不该输的棋。“下棋还是要有平常心,按路子走。”

随着对棋的理解逐渐深邃,他的偶像已经“换角”。

很多棋手都将棋风凶猛、棋感精准、具有王者风范的卡斯帕罗夫奉为偶像,年少时的余泱漪也不例外。不过,余泱漪对这位“无弱点王者”的膜拜已渐渐淡去。

“卡斯帕罗夫和我不搭。他太完美了。”历届棋王中并不耀眼的印度棋手阿南德,开始让余泱漪格外敬重。

阿南德下棋的各种条件并不优越,他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到世界巅峰,成为首位来自亚洲的棋王,即便遭遇低谷也不放弃。余泱漪觉得这个人值得佩服。

研究阿南德,余泱漪得到很多启发。他渐渐明白,要厚积薄发,“小时候只喜欢最强的。现在明白,最好的并不是最适合自己的。”

谢军的眼光

余泱漪不善言谈,一个“嗯”已是十分郑重的承诺。

2006年底,12岁的余泱漪被北京棋院院长、前女子世界冠军谢军选入北京队。有人不看好谢军的选择,余泱漪自己也认为,那批参选棋手中比他好的大有人在。

他还记得,一次在食堂吃饭,有教练当着他面半开玩笑地说:“谢军你的眼光不大好。”谢军转身对他说:“你别让我失望。希望你能证明我的眼光不会错。”

“谢老师就那样看着我,我有点儿傻了,嗯了一声。”

谢军的眼光没有错。2009年10月,第八十届国际棋联大会,余泱漪晋升为当时中国年龄最小的国际象棋男子特级大师。高昂的前奏之后,他的成绩虽有起伏,但总体表现不俗。2011年5月,在伊朗马什哈德举行的亚洲国际象棋锦标赛上,余泱漪获得男子组亚军,随后又获得中国海南儋州第二届国际象棋特级大师超霸赛冠军。

今年世青赛,他获得的11分也是这项赛事有史以来的最好战绩。世青赛夺冠,恰逢余泱漪职业生涯第十年。

“北漂”天才少年

时光倒流10年,在家乡湖北黄石,9岁的余泱漪跳出义务教育“流水线”,辍学专门学习国际象棋。

启蒙老师石教明对他施行铁腕式管理。背不出棋谱,他会受惩罚。严师出高徒,余泱漪初出茅庐便一鸣惊人,被认为是天才少年。 2001年,学棋一年的余泱漪在中国最高水准的少儿比赛“李成智杯”中获得8岁组亚军。

可在天才少年自己看来,成功源于“一直比周围所有人都要努力”,“不比一般人努力,就下不了棋了”。

媒体报道,父亲和他曾有3年之约,3年内下不出成绩,就回家上学。余泱漪已经不记得有这样的约定了。

成为专业棋手一年后,他拿到世界少儿赛10组冠军。2005年,他来到北京,进入金马国际象棋俱乐部,总教练夏难林非常欣赏他,将他送到中国棋院接受代训。

开始“北漂”时,余泱漪只有11岁。他和父亲在北京,母亲留在黄石。作为国家队代训队员,他住在中国棋院,每天训练10个小时。因为不愿面对同宿舍的“大哥”,余泱漪宁愿凑合睡在训练室里,也不愿回宿舍。这样他不仅比别人多出了不少时间练棋,还在训练室里看了不少报纸,了解了许多F1、高尔夫、网球等方面的体育知识。

那时候的他“内向,冷漠,见了谁都不愿说话”。

自救方法就是坚持

困扰他的,还有棋技的停滞不前。“我已经那么刻苦,为什么还会输?”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方法、能力。

余泱漪坚持了下来。不过,他也说不清自己的水平什么时候发生了飞跃。

踏上世青赛征程前,余泱漪一度状态低迷。去年底开始,他的等级分一路下滑。2013年全国个人赛,他想打个翻身仗的渴望到了极点。当然,这也意味着怕输到了极点,“别人一进攻就心虚”。最终,他在个人赛上降入乙组,几乎跌到深谷,至今也不明白自己彼时何以至此。

余泱漪心里,第二名比第三名还惨。“有一段时间总是得第二名,说实话,第二名比第三名难过,得了第三名会觉得刚刚好,第二名永远觉得很不甘心。”

他承认面对失败并不像别人那样会调整。他惟一的自救方法是坚持,屡败屡战,不断告诉自己“总会好的”。

对于下棋的苦乐,他有自己的理解,“把下棋当爱好,感觉不错;把它当职业,很辛苦。开心时,赢时,就把棋当作爱好;不开心、下不顺,就把棋当作职业。”

玩得比较单调

因为各种原因,不少棋友如今都离开棋队,选择了别样生活,当初的“小不点”却坚持了下来。

训练紧张时,一整天除了吃饭、睡觉,他都面对着64个黑白格、32枚棋子,不动如山。

对棋的执着,也是叶江川对他的最初印象,“比别的孩子更爱棋,不分心,没有别的爱好。”余泱漪说自己“除了棋,学其他东西都不行,都比别人慢半拍”。

余泱漪偶尔也想玩一会儿,但玩得“比较单调”。他只去过两三次电影院,因为“没人陪”,也基本不去唱歌。玩游戏,余泱漪有个前提:不花钱。他只玩DotA和实况足球,“懒得学其他的,学一个游戏要花好长时间。”

3年前,余泱漪成为首都体育学院的学生。他喜欢心理学、历史等,而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等,就像天书。因为英语不好,在国外比赛时,棋场看不到中国人,他心里就会没底,怕出现分歧时,无法交流。

宿舍小书架上摆满书,还有很多书放在抽屉里,“都是用比赛奖励的书券买的”。除此,他只看免费电子书。

“不看书不行,否则跟别人交流不了。”余泱漪说会看一些名著,但校园小说之类的绝对不看。

前段时间,余泱漪刚刚在手机上看完了茨威格的小说《象棋的故事》。

“独特的天才,在他们身上,想象力、耐心和技巧就像在数学家、诗人和作曲家身上一样地发生作用,只不过方式不同、组合相异罢了。”茨威格这样评价棋界高手。不过,棋界高手余泱漪并不十分理解书中近乎荒诞的天才主人公。

余泱漪曾经很喜欢轻子。“觉得象和马子力配合起来很灵活。下了这么多年,现在看所有棋子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