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铁路

2013-12-29 00:00:00赵钢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37期

兴安岭地区的沾河林业局森林铁路,是自然环境最美的。2000年,沾河

森林铁路是为森林资源采伐而修建。蒸汽机和铁路,这两种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当它们被用于森林资源的开发时,千百万年形成的原始森林则在短短的一个世纪里就几乎消失殆尽。森林铁路,一端探入无边的原始森林,另一端终结在喧嚣的人类社会。这两条纤细的铁轨,抽取了大自然的血脉,变成供人消费的物质产品。

中国修建的第一条森林铁路,是俄国林业资本家于1904年在苇沙河(今苇河)修筑的63.5公里专用岔线。此后,俄国人又相继在海林、亚布力、牙克石、一面坡等地修筑森铁,至1928年,累计长度达414.1公里。

中国东北在日本统治下的14年间,修建了几条大铁路和遍及整个林区的森林铁路,制材加工甚为发达。

东北解放后,为东北木材生产基地的发展建设,1948年至1949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业部成立了林务管理局,1949年下半年改为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东北林务总局,1952年,东北林务总局改为东北森林工业总局。全国的木材生产基地都开始了有计划的木材生产。

建国后三十多年里,东北林区兴建了四百多座林场,铁路线串起这些林场,形成一个庞大的生产系统,并生成独特的林区生活方式。森林铁路采用的是轨距762毫米的窄轨,机车是整备重量28吨的小型机车,这种机车是仿制前苏联KB-4型蒸汽机车,由各地林业机械厂制造。

这种以采集资源为主的生活方式不能持久存在。和东北林区一样,全国各地的林业基地在资源迅速枯竭的同时开始面临生存危机。东北地区的森林铁路在90年代以后开始大幅减少,除了少数资源丰富的地区外,森林铁路逐步被公路取代。到上个世纪末,中国的森林铁路剩下不到10条,还在用于林业生产的只有大约5条。2003年,历史最长的苇河森林铁路被拆除,这是最后一条用于木材运输的窄轨铁路。2011年,黑龙江桦南林业局的森林铁路也被拆除,这条铁路的最后十多年,用于当地煤矿的煤炭运输。

1999年,我开始关注并拍摄黑龙江林区的森林铁路。先后走访了苇河、甘河、山河屯、阿里河、沾河、桦南6个林业局的森林铁路。

我去过的那几条森林铁路,它们的组成机构和林场人的生活方式是那么的相似。这当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然而,在一棵大树的生态价值远远高于它的社会价值的时候,有限的森林资源显得极其珍贵,封山育林已势在必行,森林铁路的历史使命也即将终结。几十年来以伐木为生的林业工人出路在哪里呢?森铁职工将被分流下岗,离开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面对这样的趋势森铁职工并没有太多的心理准备。其实,在森林铁路早就拆除的林业局,那里的森铁职工也顺应安置另谋出路去了。只是这样的结局使他们的生活改变太大,对他们来说重新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维持生存,各个林业局都在采取相应的对策。除了将一部分林业工人由采伐改为营林护林的工作外,多出的人员则要靠向林产品深加工、养殖业甚至农业方向转移,但是,这需要资金的投入和承担一定的风险。在我去过的林业局,这些转变还只是小规模地进行着。计划经济给人们造成的思维惯性短时间还不能消除,新上的项目还需要接受市场经济的考验。林业系统这个庞大的生产机构正在以拆除森林铁路线为标志转移工作方向,仿佛新生儿剪断了脐带,靠自己去获得食物。

铁路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公路。这样的改变,毕竟是一种进步,遗憾的是,伴随森林铁路而出现的人文景观和林区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将被完全改变,那些机车也被拆解融化为铁水。伤痕累累的大森林重新获得生机,满载原木穿山而过的森林火车已经成为历史。

小火车运行时要3个人合作:右边的司机控制机车运行;左边的副司机负责瞭望,给锅炉上水;中间的司炉负责烧火。2000年,山河屯
在茂岚中转站,火车司机在驾驶室吃午餐。1999年,沾河
森铁工人面临下岗,工作起来漫不经心,森铁处的领导为此大发脾气。2003年,苇河
珍珠车站的值班室。2003年,苇河
沾河林业局坤得气林场,一户人家在杀猪。1999年,沾河
森林铁路运行的小客车是林区人主要的交通工具。1999年,阿里河
苇河森铁开始被拆除。2003年,苇河
双峰岭垭口,铁路变成了临时公路
冲河森林铁路火车站变成了汽车车库
火车司炉姜树福从森铁下岗后,买了一台“港田”跑出租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