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

2013-12-29 00:00:00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38期

改革更需要勇气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就已吊足了公众的胃口。各路媒体的爆料和热炒几乎把三中全会描述成一个“全能的大会”,似乎中国所有的老大难问题都能在这次会议中找到答案。

中外舆论对三中全会的推测和期待当然不都是空穴来风。前天举行的中共政治局会议证实,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官方“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政协主席俞正声10月26日在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演讲时透露,三中全会改革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

作为展示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改革决心和路线图的窗口,十八届三中全会肯定会对一些老大难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思路。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推出符合公众期待的改革方案固然重要,但中国领导人能否扎实推进这些改革更为重要。事实上,从1980年代起,中共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大多都在谈论并制定深化改革、开拓进取的大原则、大方向,每次会议也都引发舆论期待,但直到今天,一些长期阻碍中国进步的体制弊端如权力缺乏监督、国企和大学高度行政化、户籍制度等等,仍根深蒂固。可以说,在改革开放问题上,中国并不缺少方向和突破口,缺的是朝着改革目标前进的行动。

在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国,改革能走多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高领导层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在改革陷入停滞之际,勇气往往比智慧更重要。35年前,邓小平、叶剑英、胡耀邦等领导人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能冲破束缚全党、全社会的教条迷信,将中国带向一个全新的天地,首先靠的就是勇气;21年前,87岁高龄的邓小平通过南巡讲话力挽狂澜,再度将中国拉回改革开放的轨道,靠的还是勇气。

(【新】《联合早报》10月31日)

如何判断中国有无实质性的改革?

就目前中国经济所处的周期,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衡量有无实质改革的量化指标就是明年的经济增速目标。增速下调不一定意味着改革,但是如果增长目标依然定在7.5%或更高,难以相信短期内会有重大改革。

因为当前所处的经济周期要求通过改革去杠杆、降低投资速度、清理和消化过剩产能、抑制房地产泡沫。这些必要的调整会使短期内投资增速下降,也必然导致总体经济增速放缓,因为短期内消费和出口无法大幅提振弥补投资放缓的影响。假定中国通过改革实现经济再平衡,使得投资占GDP之比重逐渐下降,于2020年达至40%,那么明年的经济增速应当放缓至7%以下。如若不然,投资率将继续上升,经济将继续失衡,产能将继续过剩,杠杆将继续加大,风险将继续积累。

(【美】《华尔街日报》10月31日)

土豪,做个朋友呗

在新浪微博上,他们被提及超过5600万次。人人想做他们的朋友,但没人喜欢他们。他们似乎无所不在,挥金如土;但他们难觅行踪,回避媒体。他们对奢华的热衷成为全球奢侈品行业的支柱,他们也因品味差而遭鄙视、嘲笑和抨击。他们就是“土豪”。

嘲笑和嫉妒、土气与华丽,这些元素组合,触及镀金时代中国的种种矛盾根源。事实证明,单有财富是空洞的,但它对于任何机会或影响力而言都不可或缺。不少中国人厌恶“土豪”,但在日益艰难的社会阶梯上,跟“土豪”拉关系(最好是嫁给“土豪”)仍是一种令人羡慕的捷径。。

(【美】《外交政策》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