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巴

2013-12-29 00:00:00郑听雨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38期

金牌编剧跟某导演在北京召开新片发布会,各大媒体蜂拥而至。入职半年的记者小白接到任务,从成都飞北京。

发布会上,金牌编剧脚蹬布鞋,身穿中式夹袄,跷着二郎腿,操一口山东味儿普通话,跟记者们侃侃而谈。某导则一口京腔,霸气十足。小白第一次见到心中的大牌,完全符合他的想象:那眼神、腔调、发型,够派头!

有点道行的老记都知道,文化圈儿,越牛的人越鄙视说标准普通话。字正腔圆普通话只有两种人说:无根北漂和播音员。想混,首要任务就是学会杂糅各地方言的普通话。

一瞬间,他联想到两个更大的腕儿:小平爷爷和毛主席。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说湖南话;小平爷爷会见撒切尔夫人不仅说四川话还抽烟。于是他得出结论:强人就该有特色。

不过他有点迷惑,发布会开了这么久,有个词始终没搞明白:拧巴。金牌编剧老说这词,从开场到现在说了十几遍,差不多成了整个发布会的关键词。但是,啥子叫拧巴?

晚上写完稿,琢磨半天取个题目:《金牌编剧:我一直很拧巴》。稿子传回去,编辑一看,说,恶心,这是哪里的土话,改掉!小白大叫,鬼大爷晓得是哪里的土话,让老子咋改?

第二天稿子见报,占了一大版,题目被编辑改为《金牌编剧:我一直很楼搜》,还引了句古诗,“鬓发楼搜风露寒。”小白觉得不错,雅俗共赏又有四川特色,编辑就是技高一筹。

活干完了,照例要跟圈内人联络下感情。记者这行像游侠,“四海之内皆兄弟”。一聊,原来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为着共同的新闻理想来到北京。但小白发现,不管来自哪里,人人都一口京片子,好像自小在皇城根下长大的一样。

喝得半醺,小白的语言天赋开始发挥。你丫、我丫、齐活、得勒……一听就会,张口就来。小白突然觉得,这口混杂的北京腔还挺管用,一下子感觉自己就是北京人儿了。

宿醉醒来,小白操着卷舌、儿化过度的北京话从酒店赶到机场。一路上还不忘跟出租车司机交流练习。当飞机稳稳地降落到双流机场时,还沉浸在小小的优越感中。

报业集团拥挤的电梯里,他接到个北京的电话,是昨晚刚喝过酒的哥们。小白用还不太地道的北京话热情回应:

打你丫挺的!德行!得得得,来成都,请您吃兔头儿,鸭脑壳儿,冒菜儿!OK,OK,齐活!啥子?咹?咹?喂喂喂。

……手机没信号了。

电梯开了,人群涌出,一人斜乜着眼说,哪个部门的瓜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