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能在改革中“吃亏”?

2013-12-29 00:00:00何三畏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45期

据悉,目前有关方面正在草拟“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方案”。这已经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一个社会焦虑。全国养老保险的统筹,包括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统筹,城乡之间的统筹,因收入过低而没有缴纳养老保险的人群,或缴纳很少的人群的统筹,这已经够困难,够敏感了。但是,目前有关人士提到一个其中看起来不那么复杂、“有望率先解决”的问题,就立即让舆论炸开了锅。这个问题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并轨”。

媒体透露一位官员的说法是,“重在转机制,而非降待遇,改革可能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适当调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弥补因个人缴费而增加的支出,维持改革前后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难为了这位官员,他应该知道他在传达一个敏感问题,措辞足够委婉。“适当调整”云云,说白了,不就是提高公务员工资以后,才开始和事业单位职工一样缴纳养老金,以便“维持改革前后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么。

在当前的民情下,放出这样的风声,舆论会有如下的反弹,完全是可以预料的:原来,公务员的利益动不得。改革涉及他们的利益,就得让财政埋单。而财政是纳税人的钱。那么,在此之前,政府机关的任何职员养老保险,都优于其他单位的职工,这就是正常的?如果预设了公务员的福利一点不能“断”,“壮士断腕”的改革决心还在么?

而这样的改革困境差不多成为一种惯性的遭遇。在住房改革的时候,首先是保障公务系统,用划拨地建房,成本价购买,以至今天在全国各个城市均形成“机关社区”的奇观。

消息称养老金“并轨”后公务员将加薪弥补个人缴费

归纳起来,情况大致是这样的:在经济进步的新时期,公务员队伍与时俱进地增加福利,公务员的养老金,就是其中之一。现在到了要与普通职工“并轨”的时候,纳税人又得拿出一笔钱去换取他们的接受。

难道先让他们缴一点试试看不行么,非要首先许诺“财政大力支持”才让他们缴纳?回答是确实不行,已经试过了。从2008年开始,已经在全国5个省市试点过,据说结果是“收效甚微”。我觉得准确的说法是,根本就没有公开地成功地“试”过,因为实在是查不到任何信息。然而反观十多年前,“为了让国有企业提高效率”,职工说下岗就下岗,说买断就买断。在今天,大家讨论养老金并轨的时候,他们已经边缘化到不在这个话语圈以内,他们享受着低保。

改革不是革命,不是让从前的利益原则发生颠覆、利益地位发生对换。改革只是调整利益格局,使它更加合理,更加公正。也只有到问题积累太多太重的时候,才有“壮士断腕”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