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生命教育的阶段性研究

2013-12-29 00:00:00任泽
人民论坛 2013年37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视野下的生命教育主要表现在对人生命的关怀、对人生价值的关注、对人性完善的要求等方面。而在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实施阶段性的渐进教育,即实行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教育路径,来构建生命教育体系,层次化培养学生生存品质、生活品质、人生品质,从而抵达生命的核心诉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 生命教育 阶段性

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关注人的生命,关注影响人的生命的各种问题,这便产生了各界对生命教育的重视。通过生命教育,转变人们对生命的态度,转变人们对待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的态度,让人们认识和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正确对待生命。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主要是从整体上对人以及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活动、人生价值、人性等进行研究的学问。笔者将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角度出发,分析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生命教育的特点,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生命教育的阶段性进行研究。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生命教育概述

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主要是指围绕人生、生活、生命等问题而展开的相关知识的传授活动。生命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激荡起生命中积极的因素以实现生命的价值。为此,要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内涵、生命知识、生命意义等,从而抵达生命的核心诉求。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实现其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结合。让学生们认识生命发展的规律、了解生命的本质,看清自己跟社会、跟他人、跟自己的关系,做到理性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是关于“人”的思想,主要是从整体上对人以及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活动、人生价值、人性等进行研究的学问。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也是一种哲学,是一门研究人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认为,人是类的存在物,也是种的存在物,前者把人和动物的本质不同区分开来,后者把人与人之间的本质不同区分开来;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价值属性相结合的产物。从人的属性出发,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产生是对以往人学理论的历史性革命。它把对人学的研究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从人的社会实践及人所处的社会存在的条件中去研究人,这就为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人性、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前提和条件,因此不再囿于西方传统人学中的抽象人性论、抽象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之争等。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来认识人。马克思指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同时,“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从历史发展过程中研究人性、个性与个人的发展,这就区别于抽象人性论、机械和庸俗唯物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从人类的社会化的角度或者说从整个人类社会来认识人。他说:“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以社会化了的人类作为考察人的根本出发点,这就使马克思主义人学和其他唯心主义人学相区别。

第三,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从对世界的改造进程中人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来认识人。马克思主义人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把人的本质看作是实践的。这样,不论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出发点或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本质特征来看,都使其成为最能从根本意义上充分体现具有时代特征的人学观。

这就可以看出,马克思把对人学理论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启发了我们从新的角度来认识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所阐述的人的生命具有“实践性、现实性、社会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它对人生问题的观照:实事求是、革命进取的人生态度、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人生价值、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生目的。它代表着现代人学研究的正确方向,为我们更好地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合理有效推行生命教育,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生命教育的特征

对生命的关怀。按照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生命教育应该重视对人生命的关怀,将生命关怀渗透在教育教学理念中去。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将教育看成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从而仅仅重视学生的社会工具价值,而忽视了其生命价值。这严重违背了马克思关于生命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人学思想。所以,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实行生命教育必须认识到生命的超越性、社会性、现实性和主体性等特性,客观把握生命存在这一事实,以生命存在与发展为宗旨,为人们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因此,在生命教育中,必须积极关怀学生在爱情、生活、人生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们自觉感受到生命的温暖。遇到挫折的学生,对生命的关怀更为重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让人们认识生命存在的本质以及追求和发展的方向、规律,这也就明确了生命教育的出发点,即关心人的生命,关注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对人生价值的关注。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生命教育应该从客观存在的人出发,引导人们了解“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价值”,让人们理解生命存在的本质以及生命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看来,人本质上就是社会存在物,人的存在主要体现在社会生产、交换、交往等实践活动中,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因此,人存在着必然的社会性。那么,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的生命教育不但需要站在实践的角度考虑人存在的社会价值,而且还要考虑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具体到实施生命教育,就是要看到每个学生生命的存在与发展,看到学生生命教育这一实践活动的价值,而不应该把学生仅仅看作是活动的客体或者对象。

对人性完善的要求。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生命教育应该通过促使人的各种属性的完善来实现其全面发展,其包括人的精神属性、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的完善,统称为人性完善。具体的说,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生命教育要求从现实的人出发,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目标。因此,生命教育必须考虑学生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等人性的完善,也就是要实现他们在这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和完善,使学生在处理与自己、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中能彼此包容、互相适应,得到幸福。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生命教育的阶段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生命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对人生命的关怀、对人生价值的关注、对人性完善的要求等方面。而在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实施阶段性的渐进教育,即实行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教育路径,来构建生命教育体系。

自我认识阶段:加强学生生存品质的培养。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最基本观点就是人的生命存在着超越性、社会性、现实性、实践性,生命是客观的社会存在物。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的生命教育首先应明确学生对自己生命认识的目标,也就是培育学生的生命意识。其次,帮助学生正确的对自我进行客观的理解,选择其自我生成的环境,对自我进行真正的认识,并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再次,帮助学生们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一面,积极引导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他们在失败和挫折中发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并挖掘自我的潜力,使其生命的价值得到提升,得到社会的肯定和承认,同时追求到自我的幸福。

自我完善阶段:加强学生生活品质的培养。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人的生命具有超越性,这主要是由于人相对于动物来说,其生命是一种不特定的,是一种不完善的。人出生时并不具备维持自身生存的任何技能,人要想生存必须自己创造、努力争取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种物质、精神方面的东西。即人从生命降临,就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人必须进行不断的学习、探索、创造才能获取其生存所必需的以及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生命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自我完善,指导学生自我完善,从而加强其生活品质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作属于自己的生活条件,提升其自身的生活品质,寻找属于其自我的幸福。

自我超越阶段:加强学生人生品质的培养。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在认识到自身生命具有自然属性的基础上,促使他们追求生活的意义,实现其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生命教育不但要引导学生们对现代生存技能与知识的掌握,追求其物质上的需要,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们在思想上的升华、心灵上的陶冶、智慧上的启发,让他们感悟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实现自我超越,提升人生品质。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视野下的生命教育主要表现在对人生命的关怀、对人生价值的关注、对人性完善的要求等方面。而在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实施阶段性的渐进教育,即实行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教育路径,来构建生命教育体系,其中,在自我认识阶段,加强学生生存品质的培养;在自我完善阶段,加强学生生活品质的培养;在自我超越阶段,加强学生人生品质的培养。即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展开生命阶段性教育,阶段性、层次化培养学生生存品质、生活品质、人生品质,让学生们认识生命发展的规律、了解生命的本质。

(作者为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包头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包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科研创新团队系列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KJ201012302)

责编/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