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及相关理论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两者都是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都强调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都认为社会主义建设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都看到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结合本国实际的长期探索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采取灵活的经济形式等。
【关键词】列宁 新经济政策 邓小平 继承发展
1921年,苏俄已经从战乱中摆脱出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丧失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的农民强烈不满和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现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领导人,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人民平定叛乱并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苏俄国情相结合,在1921年俄共(布)十大创造性地提出“新经济政策”,挽救了濒临崩溃的苏俄经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和实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该政策是与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新的经济政策,符合苏俄的实际国情,解放了生产力,有利于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效显著,使得当时苏俄在政治上逐步趋于稳定,农民的情绪很快得到平息,文化逐步繁荣,社会经济迅速恢复。但“新经济政策”在列宁去世以后,未能在苏俄得到延续和发展。在布哈林与斯大林的争论中,斯大林背离了“新经济政策”的正确发展轨迹,认为苏联不再需要“新经济政策”,代之以“斯大林模式”。
列宁和邓小平同为国际共运史上两位伟人,在列宁新经济政策提出近六十年之后,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对中国十年文革拨乱反正后,总结我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不断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尤其是在像我们这样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农业大国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等一系列问题,及时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在学习吸收苏联经验时,邓小平指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与改革发展的道路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在马克思主义那儿,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和建设道路到底如何,没有现成的教条,前人也没有现成经验,要想完全搞懂、搞清楚并不是很容易。邓小平最后把它归结到一句“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①从而肯定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从而不断解放生产力,逐步发展社会生产力,并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符合我国当时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科学理论,从而开创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也使得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苏联被抛弃以后,在社会主义中国得到了合乎社会发展的延续和与时俱进的继承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
任何改革都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按照具体情况寻找突破口。两个同样是在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起来的社会主义,农村农民问题都是首要问题。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领导人—列宁,他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就是首先从解决农民问题着手的,遵循以农村为突破口,先农村后城市的思路。1921年3月8日,列宁在《关于俄共(布)中央委员会的政治工作的总结报告》中指出,在过渡时期,在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里,必须学会采取尽量多的措施来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和随即颁发的两个法令为标志,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开始以实物税取代余粮收集制,从而也产生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农村改革的第一次伟大实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极大地挫伤了大部分农民经营土地的积极性,这一政策在“战时”农民还能接受,一旦进入和平时期,广大农民显然不能忍受。而“新经济政策”法令明确规定,改革后农民所需交纳的粮食税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所需的余粮征收额减少了近一半,纳税后的剩余农产品可以由农民自由支配,也可以到市场自由交换买卖等。这就解放了农民,减轻农民负担,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解决苏俄当时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问题的突破口。
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列宁的改革思想,在中国开始了同样以农村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改革。邓小平认为,农村改革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前提。我国的农村改革,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中国经济政治形势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形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安徽凤阳农民的灵感带动下的大胆尝试。邓小平既遵行毛泽东“实事求是”的精神,又大胆提出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从中国贫穷落后的基本国情出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轰轰烈烈开展了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掀开了中国改革的新篇章。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总的来说就是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趋向合理。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田到户,责任到人,抛弃以往的大锅饭。邓小平强调,在中国废除传统的人民公社体制,在全国占绝大多数的农村推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责任到人,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这也适应了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客观需要,是中国改革发展史上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源动力,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尤其像我国和苏俄这样贫穷落后国家所建成的社会主义,应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社会财富的稳步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针对1921年春天苏俄农村中农民暴动普遍发生的政治形势,列宁当机立断,“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②针对苏俄当时农民生活、生产上的严重困难,列宁指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指出执政党应当把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围绕发展生产力,为了有效平息国内叛乱和国外武装干涉,列宁曾尝试取消商品和货币,实行余粮收集,禁止自由贸易和商品交换,但这种当时只是为了战争需要的政策,到和平时期,许多政策已失去了存在的条件,越来越不适应苏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新经济政策中,列宁认为在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取消战争年代的特殊政策,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一方面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满足了全国人民生活的需求。
邓小平同样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指出社会主义国家首先就是要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多次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快、更高、更好的生产力发展,充分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1978年12月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也是国际共运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次会议。在中国结束极“左”的“十年文革”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以及全国人民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开放,全心全意搞经济建设。邓小平经过反复实践摸索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其独特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的聪明智慧和高度,无可争辩地科学回答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当前主要历史任务,充分吸收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本质内容和过渡时期理论,得出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充分解放生产力的正确理论。指出,我们国家和苏俄一样,由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生产力相对落后,在意识形态上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但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因此,邓小平特别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崭新理论,指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和充分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不可逾越和替代的,从而进一步丰富完善了马列主义关于人类发展的科学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借鉴和吸收全人类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对我们有益的东西,都可以进行学习和借鉴。列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尤其是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通过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要虚心向资本主义学习,充分借鉴、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东西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列宁认为,通过租让制,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租让关系,对资本主义国家是一种约束,有利于把他们同苏俄的关系由战争转向和平,而且可以利用外国资金,吸收外国资本,引进先进技术,充分发挥资产阶级专家们的作用,学习其科学管理的经验等等,从而有利于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苏俄的政局稳定与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因此,到1923年底,基于列宁一系列大胆有力的改革举措,使得苏俄政策趋向积极,政治逐步稳定,工农业产值迅速恢复到战前水平,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其整个国民经济也很快走上了正确发展的轨道。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根据变化发展了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战略。强调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中国发展需要改革开放,要在基于中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学会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资金、技术和成熟的管理经验,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把它拿来为我所用,为社会主义中国服务,使我们尽快缩小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步赶上并超过他们。强调指出,要学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主义国家要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先进文明成果,大力发展生产,多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十分重视科技和人才的重要性。他多次指,出社会主义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要通过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要充分利用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大胆吸收和借鉴,从而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前进,这同样是对列宁新政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将是一个长期探索过程
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领导苏俄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在1921年初,苏俄遭受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列宁经过艰难探索和反思,逐步认识到直接过渡是不可能的,只能迂回过渡。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当作是一项长期的探索过程,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大胆实践和艰难摸索的过程,是尝试也是创新。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理论。他在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同时,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突破传统观念,大胆探索,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多次强调要“走自己的路”。邓小平在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搞改革就应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摸着石头过河,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有出路。这段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概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特点,强调走自己的路,实行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要采取灵活的经济形式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要采取灵活的经济形式,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列宁认为,在苏俄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占据优势的贫穷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通过商业就不能建立起同世界的经济联系,为此党和国家要采取灵活的经济形式,要找到一个苏联试图建设的社会主义工业经济与以前多年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的有机结合点,这就要允许并大力发展商业,发展商品交换,允许自由贸易,搞活经济。列宁指出,全力抓住了这一环节,那不久的将来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1921年春,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了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一系列过时的政策措施,从客观上回答了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国家支持和鼓励私人经营中小型商业企业;改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国家调节下的自由贸易,大力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等一系列措施,井然有序的经济建设从此拉开了帷幕,苏俄也从单一、集权的共产主义经济模式向多种层次、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
邓小平在搞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形式问题上,充分肯定了列宁的思路。在探讨“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问题上,基于列宁的思路和实践,结合中国实际进一步强调指出,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思想还不够解放,胆子还不够大,步子还迈不开,主要是因为怕被资本主义的东西污染了我们纯洁的社会主义,担心走上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道路。邓小平在认真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清晰地认识并用实践明确回答了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判断我们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应该主要看“三个有利于标准”。在社会主义改革遇到瓶颈时,又强调指出,实行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式,并不是区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计划控制,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市场调节,二者不能完全孤立与脱离,我国改革发展计划和市场两手都得要。从而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总之,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艰难探索,再到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和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证明邓小平及其理论的伟大性与科学性,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理论体系的合理性。其中,列宁新经济政策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对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深刻的启迪作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各项建设、改革和发展事业是列宁新经济政策在当代世界国际范围内的延续和发展。
(作者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泰州职业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9页,第63页,第2~3页,第372页,第364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5页。
责编/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