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社会交往路径选择

2013-12-29 00:00:00赵立秀
人民论坛 2013年37期

【摘要】交往是农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动。自古以来农民的交往便遵循一定的模式,但是伴随城市化的进程,农民社会交往在认知和结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此,必须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合理规划农村社区,建构新型农村社会伦理秩序,强化大众传媒在农民社会交往中的作用等方面建构农民社会交往路径。

【关键词】城市化 农民 社会交往 交往认识 交往结构

传统农业社会,农民社会交往主要体现在农民间的交往上,这种交往是以感情为纽带,以人情为媒介,以个人血缘、地缘为依托建立的传统私人关系网络。这种社会交往模式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缺乏开拓性。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日趋多样化,使农村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农民社会交往也呈现新的特点。

农民社会交往的现状

从认识层面看当前农民的社会交往现状。社会学家滕尼斯基于对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迁的研究,提出“公社”与“社会”这一对理想型范畴。在传统农业社会,社会交往是建立在“亲近、不分彼此”的私人关系之上的;而在现代工业社会,人们在“目的、利益”的前提下建立社会关系。前者源于人们对生活统一性的追求,而后者则基于对自由与理性的思索。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工业(城市)社会恰好分别展现了“公社”和“社会”的形式。人类共同生活在这两种基本形式中,但彼此的交往认知和结构迥然不同。在传统农村社会,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场域基本重合,加上传统农业生产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是封闭稳定的,大多基于血缘、地缘建构。同时,“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特点决定了其不需要过多的分工与合作,人们的交往更多是感情性的而非工具性。但在现代工业社会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的社会交往意识也不断变化。农民之间交往的主体选择性大大加强,农民个体的自由受到尊重,社会交往的束缚不断减少。在社会交往中,只要人们遵守法律和道德底线,可任选交往对象,采取多样的交往方式。从交往自由来看,相比传统农民间交往的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进步了很多。笔者选取山东省博兴县陈户镇300户农民家庭代表作为样本展开研究,调查结果显示,52.6%的村民赞成这一观点,只有16.8%的村民不赞同。然而,城市化的大环境也给农民间的交往带来了负面影响。调查显示,40.8%的村民认为在情感交往方面,感情投入越来越少;53.4%的人认为交往流于形式。66.8%的农民认为在工具性交往上,表现得越来越势利;53.6%农民觉得交往越来越讲究效率、注重结果。虽然交往的自由度和工具性不断增强,但村民之间的交往也产生了信任危机,意识到这一点的农民占50.7%。

在交往结构方面农民社会交往现状。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村落“社区化”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进入社区后,农民间的交往必然会发生变化,先前基于地缘特征的交往必然被迫缩减。农民应继续保持原有的“血缘、地缘”交往方式,还是逐步开拓社区人际交往?农民是否逐步像市民那样漠视邻里关系,还是重新建立起以“职业”为中心的社会联系?这一系列问题,一时难以定夺。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社区里农民间的交往仍较频繁。虽然邻里间的交往还存在,且相比城市社区邻里间的交往形式多样、内容多彩。但在城市化的影响下,农民之间的事本主义、角色化交往日渐增多,传统农民间熟人交往不断减少。出于对经济适应的理性选择,农民间以“职业角色”为中心的交往开始成为社会交往的重要场域。传统农业社会的身份交往逐渐被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解构,农民间“亲情化的、拟亲似的”交往越来越少。在城市化的影响下,很多农民进入乡镇企业,“同事”的称谓逐渐被农民接受。由于社区不再是职业的首要场域,农民间的社区交往开始衰退。

农民社会交往变化的动因分析

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一方面,相对应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凸显,社会交往意识淡化。尤其在城乡二元制结构下,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农民致力于发家致富而过度自我保护,强调个人价值,导致个人意识膨胀,功利心理趋强,忽视了乡土人情交往。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在农村的时间寥寥无几。久而久之,乡邻之间的交往逐渐淡化。

农村“社区化”的弊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村落转变为“社区”,随之是农民住房的变迁。整齐划一的单元楼取代了一家一户的院落,农民被禁锢在狭小隐蔽的空间。农民逐渐市民化,户与户间的交往频率减少;交往目的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基于个人或家庭的利益交往,流于表面敷衍了事。城市化使居民间的冷漠蔓延到农村,原本淳朴的老农变得功利化。

村庄的伦理失序。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的舆论控制失效、伦理道德评价标准失范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传统农业社会关于善恶、美丑、荣辱、是非的统一评判标准不复存在,地方性的伦理、规范逐渐消逝。村民怕得罪人的情形愈演愈烈,在很多时候都缄口不言,彼此之间的交往变得冷漠。村民们评价的参照系处于极端混乱的状态,个人喜好以及与当事人的亲疏关系则在评判体系中发挥巨大作用。①村庄的伦理失序,导致农民社会交往的恶化。

传播媒体的多元化及其错误诱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及其进程的加快,使大众传媒被农民广泛接受,其信息传递时效性不断加强,影响范围日益扩大。除了书籍、报刊、杂志等传播媒体,电脑、家庭影院等也进入普通农民家。传播媒体以多元化的方式将有悖于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现代错误理念展现在农民面前,农民极易受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被腐蚀。因此,传播媒体的多元化及其错误诱导对农民间的交往产生了巨大破坏作用。

城市化进程中构建农民社会交往路径

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为农民社会交往的建构提供有利条件。第一,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为农民友好交往提供积极的利益引导机制。收入分配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关注农民的生活水平。市场运行要不断强化法制意识,农民在市场中树立主体意识、在竞争中树立合作意识。第二,正确推进城市化进程,使农民合理有序地流向城市。相关部门不仅要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务工,使他们尽快地融入城市生活;还要做好节假日返乡的有关工作,使他们不被村民冷落。从而,建立起农民社会交往的运行机制。

合理规划农村社区,加强农民的社区交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农村“社区化”大势所趋。“社区化”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社区化”使农民间的交往日渐生疏冷漠。鉴于此,一方面,必须对村庄进行合理的规划,为农村的“社区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村庄布局要尊重历史渊源、尊重流域交通脉络和农村人口转移趋势,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进行区域适度集聚,形成合理的集居规模。②搞好村庄的布点规划,合理规划水网、路网、电网、信息网,相应做好社区内的科教文卫配套设施规划。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的社区阵地建设。新型的农村社区要设立配套的宣传活动室、阅览室,开展适合多层次人群且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使农民在学习交流中加强彼此的交往。建立社区文化中心,为村民提供活动室、棋牌室等活动场所,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农民在活动中交5BswHqxZSiFZqA/xpAwKNw==流感情、密切联系。

建构“以人为本”具有和谐内蕴的新型社会伦理秩序。构建“以人为本”的农村社会伦理新秩序,首先要确立“以农民为本”的理念,其次要培养农民的主体性思维方式,使农民和谐交往。农民要牢固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关爱自己及亲人的同时,要努力做到博爱,传承“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美德,邻里间形成和谐友好的交往模式。提升农民的追求,挖掘人性中对高尚与文明的自觉,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培养农民的主体性思维方式,使农民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自觉参加各项活动,在活动中与邻里乡亲友好相处。深刻反思农村社会中的人性、伦理、善恶,构建起“以人为本”具有和谐内蕴的新型社会伦理秩序,为农民的社会交往创造有利的伦理道德秩序。

强化大众传媒在农民社会交往中的作用,扩大交往范围。随着农民在土地上获得解放,基于业缘关系的交往成为农村社会交往的重要构架。大众传媒以鲜活生动的事例告诉人们,现代社会关系网络错综复杂,拥有丰富社会资源的人占据优势地位,农民耳濡目染自然地不断去尝试,从而形成了超越血缘关系、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在遇到困难时,村民们开始积极寻求周围人的帮助而不是仅仅依赖有血缘关系的亲戚,这表明农民社会支持系统的扩大化。同时,大众传媒所传播的现代观念,使得村民在传统社会中基于血缘、地缘的人际关系网络不断扩大。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注释】

①邹雨轩,邓永强,黄海啸:“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伦理道德体系危机及原因探究”,《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第12期。

②袁定明,熊晓梅,周长春:“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思考”,《农村经济》,2007年第9期。

责编/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