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衡水滨湖新区生态村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然而随着进一步规划与开发,生态村的建设和发展方向也面临新的挑战。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国外成熟生态村构建及发展模式,寻求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利用湿地优势,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的有效路径,探讨我国生态村发展的道路和模式。
【关键词】生态村 生态 发展 衡水市
在目前中国农业资源的持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威胁等情况下,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的农村生态社会建设将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必然性选择。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资源约束的矛盾,缓解农业环境的压力,实现农业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民的自身素质,增强中国农业经济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和改善生态村建设,是我国农村生态社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①
衡水湖湿地是极具典型性和稀缺性的国家重要湿地、华北单体最大的淡水湖泊,有京津冀最美湿地、京南第一湖、华北大地的绿明珠等诸多佳誉。在衡水市政府扶持政策的指导下,以2012年衡水湖国际马拉松比赛为契机,以魏屯乡为代表的衡水湖滨湖生态村建设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他们以湿地景观、特色产业、乡土文化等为依托,创建出了一条颇具经济效益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衡水湖湿地具有巨大的综合效益潜力,可利用于农业、加工业、工业、旅游业等多个方面。然而在湿地开发、生态村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一直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也确实在衡水湖保护和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不能系统地综合开发利用湿地资源,难以在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的切入点。本调查报告着眼于对衡水湖湿地资源合理利用,即“以一种与维持生态系统的自然特征并不相悖的方式造福于人类的持续利用”,遵循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借鉴与衡水湖滨湖生态村相类似的日本成熟生态村建设与发展的经验,整合湿地资源,使衡水湖湿地能给近代人产生最大的持续性利益,同时又维持其潜力以满足后代的需求与愿望,最终达到构建和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村”的目的。
衡水湖湿地资源概况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华北平原南部,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境内,于2000年7月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河北省第一个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衡水湖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海拔在18~25m左右,东西平均宽约22.28㎞,南北长18.81㎞,总面积为268.34㎞2。衡水湖属于内陆淡水湖泊,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由水域、滩涂、草甸、沼泽、林地等多种自然生境组成天然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极其理想的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栖息地之一,是一颗镶嵌在华北平原上的璀璨明珠。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华北平原上一处拥有着悠久自然、人文历史的代表性湿地,集生态旅游、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利用为一体,是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为基础、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任务、以珍稀鸟类资源为特色的调蓄型、城郊型自然保护区。经过调查和资料统计,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内目前发现植物有75科239属382种。其中,陆生植物共有60科210属347种、水生植物15科25属35种、浮游植物77属201种。保护区内目前发现共有鸟类17目52科142属299种、鱼类7目13科32属34种、浮游动物6门10纲46科83属116种、两爬类动物22种,包括爬行动物2目5科10属15种和两栖动物2目4科4属7种。在保护区的生物中最为突出的是栖息在此的鸟类,其中东方白鹳、黑鹳、丹顶鹤、金雕、白鹤、大鸨、白肩雕等7种属于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苍鹰、凤头蜂鹰等46种属于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在衡水湖保护区内栖息的鸟类中共有42种被列入《中澳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的协定》,占协定中81种鸟类的51.9%,有145种鸟类被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的协定》中,占协定中227种鸟类的63.9%。②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属于大自然赋予的天然湿地,在历史上曾经是黄河、漳河以及滹沱河的故道,土壤肥沃、水系纵横、烟波浩渺,曾经孕育了极其灿烂的农耕文明。京杭大运河从衡水湖经过,孕育了灿烂的古冀州文明。在保护区范围内有古河道遗址、古地质遗址洪水灾难遗迹等独特的历史痕迹,也有水域景观、芦苇荡景观淡水沼泽生境景观等具有保护价值的自然生态景观,尤其使衡水湖湿地区别于一般湿地的是其丰富的历史人文遗存,从新石器时代发展至今,衡水湖地区长达5000年的悠久地方文明史,留下了冀州八景、古冀州文化遗址以及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
目前生态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滨湖新区的发展主要定位于“水韵田园,生态湖城”,成立滨湖新区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衡水湖保护与发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此过程中,对于衡水湖湿地的保护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衡水湖本身的生态保护治理工作效果显著。然而就生态村的发展而言,经济发展的定位和方向并不明确,村庄原有的生存模式并没有因湿地的发展而有所改变,不能充分有效利用可循环生态经济资源,陈旧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
可循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经济发展模式陈旧单一。湿地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有经济价值、用途广泛的种类繁多。如芦苇等纤维类植物可做造纸和编制的材料,中药类植物和野生油料植物以及芳香油植物、野生纤维植物、甚至沼泽中储藏的泥炭均能为能源、建材、化工、农业和医疗等部门提供生产原料。然而这类资源在衡水湖生态村中被开发程度非常低,大多数生态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依然以农业和外出务工为主。
农业污染物超量排放,危害滨湖环境。滨湖新区自成立以来,陆续对湖区及其周边的413家污染企业及商业门店、小作坊等进行了搬迁,并拆除了沿湖60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原址全部进行了生态景观绿化。此举有效减少了工业污染物排放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衡水湖水质由局部劣Ⅴ类提高到了Ⅲ类,然而农业污染物排放却一直威胁着湿地生态系统,威胁动植物的生存。滨湖村庄每年施用的化肥和农药,除部分被吸收利用外,大部分变成了污染源。
生态旅游不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判断生态旅游的决定性标准。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的确立以及2012年成功举办的环湖马拉松大赛,使湿地保护区吸引了相当的关注,引来游人如织,使自然生态受到了影响。广大旅游者的生态旅游知识贫乏、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差。在湿地保护区内,游人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直接影响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此外,生态村内各种农家乐在为游人提供食住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以及白色污染,这些污染物往往得不到及时和妥善的处理,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最终给生态村的发展设置了障碍。
邻国生态村发展的经验
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生态村庄。日本生态村的发展模式并不等同于欧美生态村的新建或者扩建,而是对现有村庄进行生态化的改造,将其建成生态村,正是这一点最适合为我国生态村发展所参考。日本对于农业的定位倾向于多功能化,比如传统文化的维系、环境的保护以及居住环境的改进等。日本学者Kazuhiro Takeuchi提出,日本建立生态村的目的之一是改善乡村环境,其理想的生态村模型的目标是:健康的自然环境、低输入和可持续的物质循环,通过城市和乡村的互动达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③
日本生态村的典型模式,根据城市和乡村关系密切程度分为城市边缘型、典型乡村型和偏远山区型。城市边缘型强调城乡居民的直接交流。④例如农户将土地租给市民耕种,农田的修复在与市民的参与,而农户可以通过出租土地获得收益;典型乡村型注重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利用温泉作为室内升温和降温的资源,农田的轮耕,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防护林的建立等。典型乡村型还强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⑤例如,防护林和路边绿化成为动物活动的生态走廊,湿地和岸边防护林成为野生动物重要的生境;偏远山区型注重居住功能。以山区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吸引城市居民到此居住。发达的信息网络,使居住者保持与外界的联系,从而可以使居住者达到长期居住的目的。
德岛县上胜町是全日本乃至全世界少有的地区活性型农工商联合运营模范地。该地区成功战胜了昭和56年(1981年)寒潮所引起的主要产业的枯竭等前所未有的危机,围绕以叶子(食品装饰叶)为中心的全新地区资源开展地区产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已经在全町发展起农工商联合运营的产业结构。叶子产业指的是食品装饰叶,即销售能为日本料理增添美丽色彩的应季叶子、花、野菜等的农业交易。装饰叶产业发展的背后是上胜町政府给予的技术性指导和支持,政府企业每天搜集各种市场信息并在网上公布,“彩农户”通过配给的简易操控触屏电脑即可获知当日各种产品的交易价格,选择出售自己的产品,并由此决定自己的种植计划。该产业与城市经济联系密切,附加值高,而且宜于高龄人员从事,是符合上胜町自身条件的特色产业。目前,上胜町的其他农业产品主要有日本柑橘、大棚蔬菜,茶叶等,并形成专门销售本地生产的各种农产品的“一休茶屋”,以及一系列的“一休产业”。
上胜町还是著名的垃圾分类模范镇,当地政府于2003年9月提出“垃圾零排放宣言”,宣言的主要内容即在2020年实现上胜町垃圾零排放,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上胜町将垃圾处理工作重点置于对垃圾的循环利用上,旨在建立以抑制垃圾产生为第一要义的“循环型社会”。当地居民自觉将垃圾清洗后分34类投放回收,2003年废物回收率达到77%,为全日本废物回收率的首位。2006年4月由小学生创建的小商店(くるくるショップ)专门出售各种由废弃物制作成的工艺品。目前,类似的组织已在日本各地形成规模,为全日本的环境保护和垃圾回收提供了样本。
政策方面,日本制定了严格的命令型农业环境保护控制措施。⑥在对农业污染控制过程中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这些法规的可操作性以及细致量化是其一大特色。其所制定的《可持续农业法》,明确规定了必须将农林水产所规定的农药和化肥作为农业生产中必须使用的堆肥或其他有机的生产资料。并专门制定了三大类12项技术用于支持其可持续农业发展生产方式。正是通过这种细致化的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使得其农业土壤环境得到了有效地改善。此外,日本公众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非常高,在日本的中小学课程中均开设了相应的环境保护课程,同时学校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环保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说上胜町将生态村建设发展到了极致,将生态保护与人类生存发展整合到了真正融为一体的程度,这一开发和发展模式为我国生态村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
发展绿色农业,创建特色滨湖生态村
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和谐共生,建立系统的可持续性的社会样板是建立生态村的目的所在。具体到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滨生态村的发展,就必须以最大限度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发展经济多元化为重点。
要建立系统优质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巩固文明生态村发展成果的重要保障,在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农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保护和宣传教育,使他们懂得环境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加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步形成关心生态、保护生态与建设生态环境的良好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态文化。
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湿地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有经济价值、用途广泛的种类繁多。如芦苇等纤维类植物可做造纸和编制的材料,中药类植物和野生油料植物以及芳香油植物、野生纤维植物、甚至沼泽中储藏的泥炭均能为能源、建材、化工、农业和医疗等部门提供生产原料。⑧积极开发衡水湖湿地的可循环型经济资源,使其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用,实现生态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要严格治理污染。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大农业面污染源控制力度,保证入湖水质清洁。积极开展湖内生物治污工程,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净化能力。对于生活垃圾,尽量做到分类回收,高效循环零污染。对此,政府应投入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来建立健全垃圾回收与处理的机制及其相应的基础设施。在严格控制污染产生的同时也积极进行资源的回收再利用,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要打造特色历史人文景观。目前滨湖生态村的发展多侧重于衡水湖湿地资源的开发,衡水地区其他的特色产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及推广。例如古冀州文化遗址、明城墙文化遗址、冀州人民会堂,以及极具盛名的“衡水三绝”—鼻烟壶、候店毛笔和宫廷金鱼,以桂香斋糕点、故城贡面、巨鹿香肠等为代表的特色饮食文化等等,这些遗迹是人文历史的一部分,并作为衡水湖周边人民从历史发展到今天的见证,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综上所述,衡水滨湖生态村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他们以地形、特色产业、乡土文化等为依托,创建出一条符合自身情况、颇具地区特色的成功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同样依托地形,堪称世界典范的上胜町也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有许多可取之处。笔者通过对两者在生态村构建及发展模式方面的对比研究,寻求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利用湿地优势,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的有效路径,最终为我国的生态村的发展提供一个最优化的参照体系。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委托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2012WT65)
【注释】
①王静慧:“县域生态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典型模式研究”,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②邓晓梅,秦岩,冉圣宏,王郑敏,孔艳:“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价值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③④刘鬯,张军连,吴文良:“发达国家城郊生态村发展模式分析”,《生态经济》,2006年第2期。
⑤李有观:“日本环保镇—上胜町”,《世界有色金属》,2009年第2期。
⑥舒岳:“中日农业生态环境政策比较及对江苏的启示”, 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⑦周定斌:“论我国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0年。
责编/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