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爱国街采的“编码—解码”理论剖析

2013-12-29 00:00:00赵裕秀
人民论坛 2013年37期

【摘要】央视在2013年国庆期间推出了“说起爱国,你会想起什么?”的爱国街采活动,展现社会不同群体对爱国的思考。央视的节目策划即为霍尔“编码—解码”理论中的编码环节,受访者的采访回应即为霍尔“编码—解码”理论中的解码环节。文章运用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对央视爱国街采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霍尔“编码—解码”理论 央视 爱国 街采

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在2013年国庆期间“走基层·百姓心声”栏目推出“说起爱国,你会想起什么?”的爱国街采活动,旨在凸显国家媒体价值,释放民众爱国热情。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公众的普遍关注,本文将运用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对这一现象作出具体分析。

霍尔“编码—解码”理论

英国社会学教授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编码阶段,编码者依据自己的世界观对节目进行编排,产生节目的话语意义;第二个阶段是成品阶段,节目编排完成后,赋予节目的话语意义就成为受众解码的主要对象;第三个阶段是解码阶段,受众对节目的话语意义进行解读。霍尔在“编码—解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解码立场,一是“支配—霸权”立场,受众完全理解了编码意图,并按照编码意图进行正确的解读;二是“协商”立场,受众理解编码意图,但既不完全否定也不完全肯定,传受双方处于充满矛盾的协2aadadb6c5dff4d06abe7bebd29468ca97c9128f8e94ce12289cc015e553970d商过程;三是“对抗”立场,受众偏离编码意图,有意或无意的对抗编码意图,使编码解码双方处于相互对立的情景。相比其他传播学理论,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将受众放在重要的研究位置,突出了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

在央视爱国街采中,其节目制作即为编码阶段,节目制作者依据自身的观察思考提出对“爱国”话题的采访思路及剪辑方法;当制作者将节目制作出成品后,就赋予了节目话语意义,这一阶段为成品阶段;受众在接受这些话语意义时,凭借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三观态度对话语意义进行解读,这一阶段则为解码阶段。

央视爱国街采的编码剖析

信息采集的大众化。央视采用街采的形式,先后采访了2000多人。受访者从农村菜农、街头小伙、城乡居民、上学孩童到文学家、运动员、边境工作人员等各行各业的人,采访对象数量多,范围广,采访得到的答案也多种多样。

信息采集的大众化带来具有“人情味”的媒体效应。媒体将普通百姓的话语融入到采访报道中,使广大受众品味“爱国”的同时,又能对这种接地气的亲民采访方式产生亲切感,使之更有人情味。

信息采集的大众化在有利于传播者进行进一步的节目编码同时,更满足了不同受众解码信息的需求。可以想象,如果“爱国”这一话题采访的对象只是文学家或科学家等社会名流,高姿态的爱国教导节目是不会得到普遍受众的舆论关注的;而如果采访的对象仅限于个别街头百姓,说出的话语诸如“问这个问题不太合适”或者“爱国就是过好自己的日子”之类,这样也不能达到节目制作者的编码目的。

信息筛选的朴实化。央视采访2000多人,2000多种不一样的回答,那么如何进行信息的筛选,给大众呈现出丰富多彩又有影响力的独特报道?

央视给出的答案是“朴实化”的呈现。央视在以往的电视节目编码中比较重视“严肃性”,诸如边打麻将边接受采访的大叔形象,诸如回答“问这个问题不太合适”的大学生,在以往的节目中为了保证话语意义的严肃,这些形象和回答一般是不会出现在央视播报中。

而央视这次的采访更加注重走基层路线,贴近民生,更好的展现人民的生活状态,既然要展现人民对“爱国”的真实看法,那么在筛选信息上就适当大胆的展现原生态的解码,如鞍山果农的“不掺假就是爱国”,以一个朴实果农的身份说出自己的爱国看法等。回答多种多样,央视在编码时对广大人民自己的心声没有做特别大的改动,这种朴实化的呈现,一方面契合了央视对于“凸显国家媒体价值,释放民众爱国激情”这一主题,另一方面朴实的回答对比也让人们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有幼稚的有深思的有感人的更有深刻的,而这种思考恰恰是央视所要达到的舆论引导的体现。

信息制作的风格化。一是街访,央视在之前推出的同类主题还有“幸福是什么?”“你从哪里来?”,都是采用的街访方式,通过不同人的回答整理编码,这种形式也成为了央视“走基层”的一大特色节目,当然,由于话题的公众性,采访的大众化,这一特色节目常常能够引起观众的热烈讨论。二是全民讨论,央视街采节目播出后经常能够带来很大的社会效应,总能引起大众的热烈讨论,节目播出的同时,央视新闻在微博、微信、客户端也同时推出。在节目中出现的精彩语录精彩片段也常常被观众拿来反复品味。美国政治家科恩1963年关于报纸作用说了这样一句话:“报纸不能直接告诉读者怎样去想(what to think),却可以告诉读者想些什么(what to think about)。”①节目也是如此,它虽然不能告诉观众怎样去想,却可以告诉观众想些什么,央视爱国街访经编码成为成品后,就因为其话题的广泛性更能引起广大民众的思考讨论,在全民讨论中凸显的爱国价值也就是编码中所蕴含的价值意义。

央视爱国街采的解码剖析

影响因素。央视在采访中,常见的采访问题是,“说起爱国,您最能想起来的是什么?一句歌词或者名言?”“爱国,您会在公开场合表达说自己很爱国吗?”“您认为的不爱国是什么?”,其中第一个问题问的更广泛。

“说起爱国,您最能想起来的是什么?”对于这一个问题,央视的编码意图为激发受众关于爱国的思考,借机释放爱国情绪,问题简单开放,但央视又在“您最能想起什么?”之后加上了一句“某句名言或者某句歌词?”。单纯从问题设置上看,用歌词或名言来体现爱国是为了辅助受访者对“爱国”问题的回答,为了降低采访的难度,央视用自己的解码方式给受访者提供一种回答的方向,有利于受访者的解码,使街采进行的更加顺利。但是从问题的价值意义来看,只是用名言或者歌词来表达爱国,显然是不能达到让受众说出自己心声的目的,爱国名言名句名歌词比比皆是,随手拈来借用,表达的只是知识储备的多少,并不代表个体独特的爱国想法。

对于“您会在公开场合表达说自己很爱国吗?”这个采访问题,按常理来想,普通老百姓很少有人会在自己安安稳稳过日子的时候,像告白一样大声宣称,“祖国!我爱你!”。这样的现象如果发生,也最多只是发生在特殊场合特殊场景。拿这样的一个话题来问受访者,就约等于是一个无效问题。

“您认为什么是爱国?什么不是爱国?”这样的提问在受访者的采访中倒是能够掀起一番民众对国家现状的热烈讨论,“贪污”、“环保”、“钓鱼岛”等都纷纷被提上热议话题。

由此可见,问题设置简单开放并不代表问题的高价值,即便如此,这样的问题会被受众合理的解码吗?那么在问题设置下受访者的反应到底如何?

在采访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充满正能量的回答,如四川成都游客深情的说出:“祖国和母亲都是不可选择的,她是你的祖国和母亲,你就应该去爱她。”山东退休观众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爱国,我们没有理由不爱国。”这些回答契合了采访的编码需要,在正确解读节目编码意义的同时表达出了真挚的爱国情怀。当然,节目中也出现了很多解码严重偏离编码的情景,或者是受访者故意迎合采访的场景。

从受访者解码来看,处于镜头下的受访者面对央视的采访,会对节目的话语意义进行定位,因为每个E0OAHMJYrlrwZuca2MRLWQ==人生存生活环境的不同,对“爱国”话题的理解视角和深度也不一样,定位的方式也自然不同,于是就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话语解码,但受访者总体上都明白了解编码意图,都在用自己的话语表达看法。

编码与解码的协商性统一。通过对受访对象的解码分析,可以看出受众的解码并非是与节目制作者的编码完全一致的,观众一方面对传播者的编码意义保持某种程度的认同,即认为爱国这个话题总体上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但一方面又保持自己的社会立场,每个人对于爱国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表达出来的爱国情怀也不尽相同,有真心真情流露的,自然也有敷衍应付的。受众的立场,既不完全否定也不完全肯定,传受双方处于充满矛盾的协商过程。这种解码方式可以归结为霍尔的“协商性”解码。

央视爱国街访就是一个“协商性”解码的体现,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有优点也有不足,优点在于央视能够对编码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更好地表达国庆爱国的主题,能够引起观众的广泛关注,舆论效果比较强烈;缺点在于央视采访问题设置的依然不够严谨,对观众的启发性意义不是很强烈,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采访主题可以高度凝练,但设置的采访问题应该严谨有意义;其次,采访渠道可以多加拓展,现实采访、网络采访可以同步进行,微博微信可以同时进行互动,在引起受众关注的时候也会出现更多的声音,吸纳不同的声音,在节目播出后观众不仅是只找出“神回复”,也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最后,注重挖掘更有意义的思考话题,节目只有不断改进才能让受众不出现审美疲劳,吸引更多的受众持续关。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释】

①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78页。

责编/丰家卫(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