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电动汽车能源供给模式通常可分为三类:慢速充电、快速充电、电池组快速更换。近两年来,充换电之争一直是国内各方关注的焦点(参见《汽车纵横》2012年10月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栏),充电模式又包括快充和慢充两种。资料显示,过去理论上的快速充电是指以较大电流短时间在电动汽车停车的20分钟至2小时内给电池充电,输出电流、电压变化范围较宽,可满足不同类型电动乘用车辆的需求。一般充电电流为150~400A。慢速充电的充电电流相当低,电流大小约15A,一般充电时间约为5~8小时,有的甚至达10~20小时。
国内对这两种充电模式的态度原则上一直是“慢充为主、快充为辅”,部分试点城市和整车企业在规划和生产方面也遵循这一原则。
目前,国内不主推快充模式,原因不外乎对电池性能、寿命及电网耐受力的担忧。理论上蓄电池在快速充电时,会加剧蓄电池内部化学反应,导致蓄电池内部电解液等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从而缩短蓄电池使用寿命。快充短时间大电流的工作方式可能加大电网负荷。
未来,“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实现充电快速化”是各方共识。据报道,2012年9月,大连罗宾森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了我国首台“10分钟快速充电机”,给纯电动客车充电10分钟,即可满足客车行驶50公里左右,且体积小、重量轻,电网适应能力强,能保证高效率充电。当年底正式实施的上海地方标准《电动乘用车运行安全和维护保障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快充30分钟内应将电池充满80%,慢充8小时内应充至最高值”。近两年恒通电动客车推行的“钛酸锂电池+快速充电”有别于以往的快充模式,是否适合在全国推广还有待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