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馅饼OR陷阱?

2013-12-29 00:00:00曹晓昂
汽车纵横 2013年3期

关于澳大利亚的汽车市场,你所知道的情况有哪些?江湖的传说很多,而且听上去,大多是十分美好且诱人的描绘:澳大利亚汽车市场的车80%以上来自进口;相比品牌,务实的澳大利亚人对于性能价格比更在意,价格低廉的中国汽车在澳大利亚机会很大,因此澳大利亚本地的经销商对于发展中国品牌汽车业务有着浓厚的兴趣。由于外商投资对澳大利亚的未来发展和经济繁荣至关重要,因此中国汽车企业来澳大利亚投资是受到热烈欢迎的……

但是,事实如何呢?想知道真实的情况吗?

“最便宜的皮卡”

没错,这真的是来自中国的一家汽车企业在澳大利亚推广的重要卖点——真相就是这么残酷,走出国门的中国汽车企业拼的依然是价格。

目前,中国汽车产业面向澳大利亚的出口主要包括汽车零部件和整车,近年增长迅速。根据中国驻墨尔本总领馆统计,中国汽车在澳大利亚的市场份额从2004年开始,基本是持续增长的。但是,中国汽车在澳大利亚集中于微、小型车及轻型卡车的低端市场,主要竞争优势仍然在价格方面,是不争的事实。据澳大利亚当地媒体报道,至少有十余家中国汽车企业打算近两年进军澳大利亚市场,但澳大利亚低端市场容量有限,最终很可能将是中国企业的内部竞争,并极有可能引发价格恶战。

诱人的“大蛋糕”

就像我们在澳大利亚采访时看到的那样,中国汽车企业的澳大利亚开拓之路并不容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企业要跑到澳大利亚卖车?

汽车工业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单项制造业,澳大利亚也是世界上拥有完整汽车产业链的15个国家之一。汽车业占澳大利亚整个制造业附加值的6%,行业产值约110亿美元,占澳GDP的1%。全国已登记在案的汽车及机动车数量约1500万辆,汽车普及率为87%,列世界第三位。澳大利亚本土有霍顿(Holden)、丰田(Toyota)、福特(Ford)三大生产厂(原来为4家,含三菱,2008年关闭在澳工厂),200余家零部件生产商,汽车行业的直接从业人员最高时超过8万人。澳大利亚本土年产汽车30万~40万辆,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曾经达到40万辆,此后逐年下降,2008年为32.4万辆,2009年更是下降到21.8万辆。澳大利亚的新车年销售量在90万辆以上,2007年首次突破100万辆,达到105万辆;2008年基本持平,为101万辆;2009年有所下降,新车销售量为93.8辆。

对于务实的澳大利亚人来说,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他们不热衷于“制造汽车”,相反鼓励汽车进口,因此澳大利亚市场80%以上的汽车来自进口。近几年,澳大利亚年平均进口汽车90万辆左右,金额250亿澳元左右。2009年,澳大利亚进口汽车有所降低,为76万辆,占全澳汽车销售的79.2%,进口金额243亿澳元。

作为移民国家,澳大利亚没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对于“自主品牌”也没有特别的保护措施。此外,与欧美等国家的消费者不同,澳大利亚对于汽车品牌的要求很简单一只要经济耐用就是好产品。因此,在澳大利亚,豪华车比如奔驰、宝马等不多,反而是日本车遍布澳大利亚各地。据当地人士介绍,当前澳大利亚汽车主要进口来源国为日本、东盟、欧盟、北美和韩国,数量占比分别为33%、21%、20%、11%和8%。

据悉,澳大利亚也很欢迎来自中国的投资项目。在澳大利亚采访期间,澳大利亚联邦贸易委员会高级经理唐路华女士告诉记者:中国对于澳大利亚来说,是一个新兴的世界经济强国,互相开放是必须的,开放可以帮助两个国家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层面进行广泛交流。根据介绍,两国的双边贸易额已经从1972年的1.1亿澳元,增加到2011年的1100亿澳元,因此与中国保持持续发展并进一步合作会创造更多的机会。唐路华表示,外商投资对于澳大利亚的未来发展和经济繁荣至关重要,外商投资带来的就业机会将带动澳大利亚经济的发展,而且投资能带来新的技术。她代表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和澳大利亚政府向广大中国投资商表示欢迎。

此外,对于中国的汽车企业来说,还有一点很有吸引力——由于澳大利亚的相关法规与欧洲和美国相似,因此进入澳大利亚不但是检验产品的试金石,也是进入欧美市场的一个很好跳板。

开放的市场,热情的欢迎,政策法规清晰稳定……这一切,看上去有点太完美了,但澳大利亚市场真的是中国汽车企业的伊甸园吗?

傲慢与偏见

1972年,中国和澳大利亚刚建交时,澳大利亚全年来自中国的旅行者不超过500人。但今天,中国游客是澳大利亚第三大旅游群体,2011年有近55万中国游客到澳大利亚访问,中国游客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消费群体。在两国建交初期的1975年,派5名中国学生去澳大利亚实习已经实属不易。但是今天,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留学生海外市场。2010年,有近16万名中国学生在澳大利亚的教育机构里注册。随着中澳两国问交往的不断深入,华人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澳大利亚各地。在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等大城市,经常可以看到活跃的华人身影。

卫东,就是这些在澳华人中的一员。10年前,他从中国广东移民到澳大利亚,现在从事中澳两国间的活动交往和民间沟通工作,每年往返中澳10余次。他告诉记者,澳大利亚的国土面积约为中国的3/4,但人口却只有2000万多一点,而且在澳大利亚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澳大利亚是典型的“地广人稀、资源丰富”。此外,由于澳大利亚远离其他大陆,两次世界大战均未受到太大影响,国民忧患意识较少,加上资源丰富,养成了澳大利亚人比较悠闲、低调务实的生活习惯,相互攀比的情况不多,不会刻意追求品牌。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人大都是西方民族后裔(土著居民人口现在非常少),基本受到了较好的西方文明熏陶,国民素质普遍较高,对汽车产品性能和质量的要求相对较高。他认为,日本和韩国所生产的汽车之所以能够占领澳大利亚市场,主要是依靠价格低廉、品质优良的特点。但是,由于此前中国汽车产品在进入澳大利亚市场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目前在澳大利亚,民众对于中国汽车还存在着一定的“傲慢”与“偏见”。要进入澳大利亚市场并取得良好的成绩,中国的汽车企业必须切实提高自己产品的品质。

在谈到中国汽车企业如何才能更好地在澳大利亚发展时,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相关人士表示,当前,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如长城、奇瑞和吉利、北汽福田等已在澳大利亚上市,澳大利亚本地经销商对于发展中国品牌汽车业务的兴趣浓厚。但是,澳大利亚作为发达国家,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的要求十分严格,个别汽车品牌在澳大利亚上市后碰撞试验表现欠佳,安全性能堪忧,被当地媒体大量曝光后,给中国汽车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教训深刻。该人士建议,中国汽车企业要引以为戒,采取切实措施,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积极赢回我国汽车的良好声誉,这是拓展国际市场的关键点。

不可否认,对于中国的汽车产品,澳大利亚市场确实存在着“傲慢”和“偏见”。如何尽快消除这种傲慢与偏见,却是有志于“走出去”的中国汽车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馅饼OR陷阱

在北汽福田‘拓陆者’澳洲品鉴会现场,中国驻悉尼总领事馆商务参赞凌桂如告诉记者,现在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互通贸易市场,在人员、资源开发、农业等领域都有合作。凌桂如认为,汽车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走出国门对于我们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对于中国汽车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都很重要。“从自主品牌汽车在澳洲的销售量可以看到,中国汽车产业起步比较晚,但发展得很迅速”。

凌桂如相信我国汽车企业有潜力和能力赶上世界水平,但是“要通过市场竞争提升汽车的性能、品牌的价值,打开澳大利亚市场”。

此外,由于中国的汽车价格低廉且市场份额不断增长,澳大利亚国内汽车产量逐年下降,这些因素往往构成进口国采取反倾销措施依据的重要事实。来自卓纬律师事务所的钱文婕博士表示,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可能导致澳大利亚国内产业向该国政府提出申请,对中国的汽车立案进行贸易调查,包括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调查。

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说,澳大利亚市场不仅是馅饼,也存在陷阱。

做足准备,没啥可怕

据了解,1996年以前,澳大利亚在反倾销调查中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1996年后,澳大利亚将中国视为转型经济国家。2005年,澳大利亚正式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并相应修改了海关反倾销规则。

与欧盟和美国严厉的反倾销措施相比,澳大利亚对华反倾销政策的修改使中国企业在反倾销调查中的举证责任得到显著减轻,并有助于我国企业获得相对公平的结果。

另外,修改后的《海关手册》也规定,调查机关在确定市场经济国家产品的正常价值时,将考虑是否存在“特殊市场状况”。钱文婕告诉记者,该术语指的是人为低价,或者重大易货贸易或者存在其他市场条件而导致国内销售价格不适用的情况。如果出现特殊的市场状况,则调查机关可以使用出口第三国的价格或结构价格来计算正常价值。由于《海关手册》未对“特殊市场状况”进行量化说明,调查机关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对于这种不确定性,中国涉案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澳大利亚反倾销调查中仍需谨慎应对,运用有关法律和事实依据来证明产品价格和成本基于市场因素而变化,并没有受到政府影响或干预而出现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