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锁城谁之错

2013-12-29 00:00:00贾红谱
汽车纵横 2013年3期

吴晓青提到,2012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汽车尾气排放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开始呈现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的特点。机动车尾气排放,不仅是造成城市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低空排放的细颗粒物还多为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2013年开年,“雾霾”成为一个热门词。1月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雾霾之中,一条昏黄色的巨大污染带贯穿国土。从东北、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重度和严重空气污染。雾霾经久不散,给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在迫使人们采取各种防护措施的同时,再一次让空气质量、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有报道称,汽车尾气+扬尘占PM2.5的50%。那么,汽车是引发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吗?

有报道称,北京机动车排放的NOx(氮氧化物)约占全市NOx排放总量的58%,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约占全市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的40%,而NOx、挥发性有机物等通过化学反应都可形成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污染。根据专家初步测算,北京市机动车排放形成的PM2.5约占总量的22.2%。北京市环保局大气处处长于建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北京雾霾天气从影响来看,机动车占22.2%,燃煤占16.7%,扬尘占16.3%,工业占15.7%。

环保部在《2012年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对PM2.5来源的说明中,援引北京市的数据说:“据测算,北京市机动车排放对PM2.5浓度的贡献率为22.2%,是当地最主要的污染来源。”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顾问杜芳慈指出:“其一,国际上机动车的PM2.5分担比例一般为16%~17%,北京市机动车22.2%的占比相对国际平均水平偏高,这或许是严重的交通拥堵等原因造成的。其二,给出的百分比之和只有70.9%,为此,难以全面判断污染源的情况。其三,需要明确“污染源”的概念。污染源分为固定污染源和流动污染源。电厂、炼钢厂、水泥厂等为固定污染源,飞机、船舶、汽车、摩托车为流动污染源。各种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种类不同,如柴油车排出CO(一氧化碳)、HC(碳氢化合物)、NOx(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燃烧煤炭会排出大量的SO(二氧化硫)和颗粒物等。扬尘本身就是颗粒物,是落在地上的颗粒物被带到空气中,比如刮风、汽车在路上行驶、工地施工等。我们不能把扬尘作为污染源和其他污染源计算分担率,也不能把造成扬尘的风、汽车、甚至清扫道路的清洁工叫做污染源。”

有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SO、NOx排放总量都超过22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为1446.1万吨,均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取暖燃煤量大幅增加,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急剧上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机动车保有量中,汽车比例并不高。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0754.6万辆。其中,汽车9266.4万辆,占比44.7%。

由此看来,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权威数据证明,汽车尾气是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元凶”。

PM2.5的来源是哪些?在缺少权威数据的情况下,我们或可参考其他资料。

2010年加拿大研究人员公布的一份全球PM2.5分布长期监测结果图显示,PM2.5密度最高的红色集中在北非、东亚和中国。其中,中国的华北、华东和华中PM2.5密度指数接近80mg。有报道称,雾霾高发的京津冀地区,集聚大量的水泥、钢铁、炼油石化等高污产业,区域燃煤总量约3.5亿吨,SO排放强度为8.5t/km,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7倍。

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耗中,70.5%是燃煤,而美国煤的消耗占比为23%;再看石油,机动车作为石油消耗大户,美国石油消耗量占37.2%,而中国石油消耗量为17.6%。仅从这一数据可见,以汽、柴油为主要动力的汽车绝非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据报道,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赵瑜和一个研究团队对中国政府2005年至2010年减排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他们估计,随着燃煤电厂开始采用更清洁的技术,PM2.5(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的排放量在此期间大致下降了21%。同时,随着产量增加,钢铁生产导致的PM2.5排放上升了大约39%,至220万吨。根据该项研究的分类结果,就总量而言,在2010年PM2.5排放总量中,钢铁行业位居第二,民用生物质燃烧(家庭炉灶等)和生物质开放燃烧烧秸秆等位居第一,然后是电、水泥、其他工业燃烧过程和非燃烧过程、道路交通(含机动车)、非道路交通(船舶、重型机械等)等。

这表明,在PM2.5贡献者中,民用生物质燃烧(家庭炉灶等)和生物质开放燃烧烧秸秆等位居第一,钢铁行业居第二位,工业燃烧和非燃烧过程是居第三位,包含机动车的道路交通对PM2.5的“贡献”居于第四位。

汽车企业积极减排

虽然机动车并非雾霾形成的首要原因,但是机动车毕竟是环境污染的重要“贡献者”。作为机动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一直很重视汽车排放标准升级,汽车行业也积极推进标准实施。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进汽车发动机电喷化、加装后处理系统、实现燃油无铅化以来,随着排放限值的不断加严'已经较为顺利地实现了燃油的无铅化及排放限值从ECE15-04向欧Ⅱ的过渡。

随着国家排放标准的逐步加严,汽车企业经过积极的技术改进和多方面努力,汽车单车减排效果显著。数据显示,轻型汽油车单车HC和NOx国Ⅳ排放限值较国Ⅰ下降81%;重型柴油车单车HC国Ⅳ排放限值较国Ⅰ下降58%,NOx下降56%,颗粒物(PM)下降94%。

近年来,一些汽车生产企业逐步加快环保技术升级步伐,并提前研发、生产、销售达到国家下一阶段排放标准的产品。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在接受采访时曾指出,不能因为(排放标准实施)条件不具备就坐等,就不向前推进。2012年3月28日,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发起召开贯彻落实国Ⅳ排放标准技术交流会。会上,一汽、潍柴、玉柴、东风商用车等企业宣讲了自己的研发成果,与参会者分享。董扬在讲话中说,我国汽车行业已经全面达到国Ⅲ排放水平。我国商用车产销前8家企业联合行动、共同承诺,积极采取措施,一定如期认真执行国Ⅳ排放标准。

《2012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显示,在国Ⅳ标准强制实施日期前,已有2036万辆国Ⅳ汽车投入市场,占市场份额的40%以上。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一大众、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奇瑞汽车、广汽本田天津一汽丰田神龙汽车、北京现代、上汽通用五菱等国Ⅳ汽车产量前10位的企业合计生产1273.8万辆。

油品质量拖后腿

正如杜芳慈所说,当排放标准进一步严格到相当于欧Ⅲ、欧Ⅳ水平时,汽车工业的技术措施与油品品质(特别是油品含硫量的降低)就成为两个缺一不可的必要条件。

与国外不同的是,我国的油品标准一直落后于汽车排放标准。

2007年实施商用车国Ⅲ标准,然而直到2009年底2010年初,中石油、中石化才保证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油品达标。

200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规定“2009年车用汽油全部达到国Ⅲ标准,2010年车用柴油全部达到国Ⅲ标准”。但是,截止到2011年9月,本刊记者调查发现,除北京、上海外,全国基本上看不到国Ⅲ柴油,在售的仍然是普通柴油。一些民营炼油厂出产的柴油,含硫量更是普遍高于350PPM底线。

2011年,汽车行业对全国各地加油站抽查了110个柴油油样和90个汽油油样,按国Ⅲ、国Ⅳ标准进行了全项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汽油的合格率为16.5%,柴油的合格率为9.6%。

由于油品不达标,环保部于2012年年初发布公告,因为国Ⅳ柴油供应不到位,柴油车国Ⅳ标准执行时间再度推迟至2013年7月1日。车用压燃式发动机与汽车实施国Ⅳ排放标准原定2011年1月1日实施,2010年12月21日,环保部发布公告将3.5吨以上柴油车国Ⅳ标准推迟一年,到2012年1月日执行。

在此期间,尽管面临油品不合格的压力,汽车行业还是积极想办法推进排放标准的落实。为了满足商用车国Ⅳ排放标准要求,很多企业选择了机内优化燃烧加机外净化的技术路线,在后处理系统使用EGR+DOC(或POC或DPF)或者SCR(选择催化还原)两种技术路线。这两种技术路线,对油品的硫含量要求较高,现有油品难以达到要求。而采用SCR技术路线,又面临相应的尿素监管漏洞风险以及各主管部门协调等问题。

同时,有汽车企业反映,由于在现有车辆上添加了后处理系统,将使单车成本增加1万~3万元。

2013年2月1日,北京率先实施京五标准。实行这一标准后,轻型汽油车、重型柴油车单车NOx排放将下降43%左右,降低尾气污染物和PM2.5效果显著。不久前,中石化负责人承认炼油企业是雾霾天气的主要责任者,但提高油品质量需要实际行动。

除了新车的排放管理,在用车的排放监管显得更为重要。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20%排放差的在用车排出了汽车污染物总量的60%。“新车的总量远小于在用车保有量,新车的排放水平又较好,因而汽车对大气污染的来源除新车增加的保有量外,更大的来源是在用车。对在用车,由于是新车新标准,老车老标准,改造在用车使之达到新标准技术上又是不可行的,造成在用车的排放水平参差不齐。”杜芳慈告诉记者。

事实证明,调整产业结构,搬迁重污染企业不失为减少城市大气污染的有效途径。2002年12月1~18日,北京总计出现了8次较大的雾霾天气。当时环保部门统计显示,北京市首要污染物中96%是可吸入颗粒物。2002年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排放达8万吨,环保部门测算,首钢搬迁能减少1.8万吨可吸入颗粒物排放,占北京市总量的23%。首钢搬迁后,发生显著变化——1998年,北京蓝天数不足100天;2007年全年蓝天数达到246天。

改善空气质量,人人有责,当雾霾来袭,谁能自强不“吸”?

从国家到个人,每个部门、每个公民都应该各负其责,拿出自己的切实行动。正如中汽协副秘书长叶盛基所说,减少PM2.5,减少雾霾,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分析影响环境的相关因素,需要采取系统方法和措施加以解决,需要全社会各种环境因素相关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