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离岸市场质变

2013-12-29 00:00:00梁凤仪
财经 2013年3期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有关金融改革的段落,虽着墨不多,却点出最核心讯息——“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就这一改革目标,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香港的人民币存款余额,经常被用作衡量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大小的指标。去年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增长缓慢,有些月份环比甚至有所减少。截至去年11月底,存款余额连同存款证总额为6876亿元, 仅比年初上升4%;较2011年同期的106%增长逊色。这个指标并不能显示香港人民币业务在质量方面发生的变化;该存款余额的转变趋势,正好反映香港人民币业务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国家金融改革方面担当着重要角色。

首先,跨境人民币结算迅速增长,促进人民币国际化。2012年1月至11月,香港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增长41%,达到23684亿元,占全国跨境人民币业务总量九成以上。但人民币存款并没有因此大幅增加。其原因在于:有别于2011年,当时相当多的香港商户预期人民币会升值,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中,内地收取和支付人民币的比例是1∶1.7。结果是大量人民币净流入香港,令当地存款急增。但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减弱,人民币跨境交易中的收取与支付比例趋向平衡,甚至出现倒挂,人民币从香港净流出,导致当地资金池没有增长,这是正常的现象。

虽然资金池没有增长,但香港的人民币清算系统已经肩负了内地以外全球人民币清算平台的重任。伦敦或新加坡的基金想要投资香港发行的点心债,可通过当地参与香港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CNH)的银行购得所需人民币,并通过中银(香港)清算。截至去年9月,这一清算系统共有199家参加行,其中176家为海外银行分支机构和内地银行海外分行。根据SWIFT的统计,全球近八成的人民币交易通过香港进行。

经过近年发展,人民币“点心债”市场渐趋成熟,机构投资者遍布亚洲。去年点心债的发行量逾千亿元,较前年再度微升约2%,发行体的质量亦大大提高。过去投资者憧憬人民币不断升值,预期点心债回报高。因此,投资者尤其是私人银行客户对债券的信用评级要求不高。去年的情况则截然不同,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消退,点心债市场的需求转以质量为主导,即发行体的信用评级需要在投资级别或以上,才会吸引机构投资者购买其债券。

在严选产品的市场中,供应方面出现了一批质量优良的国企和主权、半主权债券,也有跨国公司例如卡特彼勒、麦当劳和联合利华有限公司等;债券的发行年期亦有所增长。投资者的对象也扩展到外国的央行、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销售投资产品的地点遍布亚洲。

作为最大的一级和二级点心债市场,香港按信用风险严格区分人民币债券票面利率。因此,债券孳息成为内地企业在国际市场信贷成本的重要指标。

人民币债券市场的深度发展,促使离岸人民币利率曲线雏形渐渐显现。去年,不少跨国公司,如韩国现代金融,选择发行人民币债券,后进行交叉货币掉期,换成韩元。这比发行韩元计价的债券成本更低,并能扩大投资者基础。

另一个例子是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把集资得来的人民币掉期做欧元使用,离岸的人民币外汇掉期合约市场亦应运而生,其深度与广度明显增加,人民币利率曲线的雏形渐成。因为,此等合约涉及的利率正好反映离岸市场对人民币利率的预期,给在岸市场提供参考信息。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亦有利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2011年底RQFII办法出台,给这些机构一个突围的机会,它们善用投资内地证券市场的相对优势,推出内地投资产品,并在短时间内通过分销银行建立公众销售网。

2012年6月陆续上市的四只追踪A股的交易所买卖基金(ETF),至当年12月,它们的平均日交投量高达13亿元,已经相当于历史较长而最为国际熟悉的安硕A50每天交投量的七成。而产品受欢迎,势必带来发行方内地基金公司国际品牌影响力的提升。

有评论认为,由于离岸资金池回流的渠道增加了,会减慢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发展。笔者不赞同这种看法,因为资金池是一个动态概念,只有增加在岸和离岸人民币的循环,扩大人民币流动的渠道,池子里的水才会在流动循环的基础上自然增加,且成为一潭活水。

未来一年,香港当锐意优化、扩大已有的渠道,探索新渠道,让人民币流出流入更为畅通,并建筑桥梁让香港资金池的人民币通行全球。

作者为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