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互联网界还是在公众眼里,无论是电子商务创业、支付平台建设,还是48岁退休、物流网络规划,14年来,马云的商业版图开枝散叶,不时给外界带来震撼,其政策擦边和契约争议,亦引发质疑不断。
6月19日,马云旗下电子商务支付平台“支付宝”公司宣布,其上线六天的投资理财业务“余额宝”用户数突破100万。按每位用户600元左右余额估算,“余额宝”迅速聚集至少6亿元资金,相当于一个中小型投资基金的规模。
在同行看来,这是马云继阿里巴巴、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之后,基于互联网支付平台进行金融业务拓展的最新图谋。有人猜测,支付宝将变相吸储,事实上抢银行的饭碗;有人臆想,淘宝可能变相“卖”基金或保险产品,还可能缴纳个税或尝试建立市场化个人信用评级体系,进一步的畅想甚至有,电视台相亲节目会不会公布阿里提供的个人信用分数?
一时间,阿里小微金融业务引发的联想尚未消除,“马云要颠覆金融业等各个行业”的议论即已出现。
这位刚刚在5月初高调退休的互联网创业者,其一举一动仍是业界焦点,而在这些热闹背后,中国互联网产业正在发生新的裂变。
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经济体,民营企业尝试互联网创新业务,尤其是有多重管制的金融业务,从来不会一马平川。6月21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称,“余额宝”业务中有部分基金销售支付结算账户并未在监管部门备案。
言下之意,“余额宝”似乎涉嫌违规。结合国务院新近公布的金融业改革八项意见,一些敏感的业界人士意识到,原本只有基金支付牌照的支付宝,事实上已在突破基金销售的业务许可,监管部门公开点名,既是批评,也是提醒,支付宝应及时履行基金销售相关手续。这其后的大背景则是,中国民营金融的放开,已经潮头涌动,马云或如当初电子商务创业一样,再度生逢其时。
除了金融,马云围绕电子商务平台构建的商业生态圈,一直在不断完善。此前不久,马云出任一个庞大的物流业务平台“菜鸟网”CEO,一个基于互联网而构建的商务平台、数据和金融业务,因此成型。其业务多样但内在关联紧密,其对现行政策法规或擦边或突破,个中微妙引发诸多猜测。
在马云的话语体系里,这并无所谓阴谋或阳谋,主要是他生逢互联网商业创新的大时代,有机会在中国构建一个透明公开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此前的支付宝、阿里小贷以及最新的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业务,均是围绕阿里电子商务而开拓的第三方平台。
余额宝拉低了个人理财门槛,削减了理财业务的人力成本和店面成本,扩大了金融服务覆盖的人群。这与当初他创办阿里巴巴和淘宝,是为了促进电子商务普及化、帮万千中小企业做生意是同一个逻辑。
从应用看,这只是互联网经济基本功能:利用技术创造价值,提高效率,控制成本,推进经济和产业升级。
用马云的话说:“我对金融好奇,好奇不是它能挣多少钱,而是因为它可以让很多人挣钱,可以让很多人发生变化。”这与他创办阿里巴巴的思路如出一辙。
多年之后回顾马云创业之初,人们仍然愿意追问:1999年他为什么要在湖畔花园公寓成立阿里巴巴?马云解释为“时代决定论”——这是互联网改变世界和中国商业的大势所趋,没有他,也会有别人去做类似的事。
如今14年过去,马云当初的商业梦想早已实现,但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仍在裂变中。他当初断定,从规模上看,中国网民数将在三年内超过美国,相应地,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也将超过美国。作为这一浪潮的先行者和弄潮者,马云收获颇丰。
今年5月初,一个星期五傍晚,在杭州阿里集团总部,坐在布置得颇有太极意味的宽敞办公室里,马云谈及一些具体的当年场景:1991年大学毕业后,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时成立了海博翻译社,为了维持翻译社的成本不得不去义乌批发小礼品、鲜花、衣服、手电筒……
“那时候,我知道中国的商贩想要做生意太难了”,而为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在阿里巴巴B2B盈利之前,他艰苦运营三年。
2011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演讲时曾说:“成立阿里巴巴的时候就没有人相信我们能做成,我们也确实不应该成功。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
如今他的商业故事家喻户晓:从阿里巴巴这家致力于为中小制造商提供贸易机会的B2B电子商务平台,裂变出淘宝,养活了数量更为庞大的C2C交易,进而创造出第三方电子支付等新平台。
这种创造基因,在马云多年商业生涯中一脉相承。在创业后很长一段时间,阿里巴巴都是以销售为主导的公司,人数最多的是销售人员。
原因在于,相较于全球2.59亿网络用户,当时中国互联网仍处于启蒙阶段,只有630万互联网用户。
那时,马云也算是阿里巴巴最大的销售主管,他作为创始人和CEO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在每年几十场招商会议上宣讲公司业务,从绍兴、无锡、宁波到顺德、深圳、成都,再到美国、欧洲,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给阿里巴巴找客户,这段崇尚销售为王的初创时期,给马云极深烙印。
至今,阿里集团内部仍然认为,公司最初的销售基因——团队激情、服务热情、不达目的不罢休、快速反应的执行力、信仰英雄式的牺牲等,一直是阿里企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度过初创期的困难、2001年互联网寒冬、被指责商业模式假大空、撤回全球化业务、第一次裁员之后,阿里巴巴总算活下来并开始盈利。
2003年非典期间,马云又创建淘宝网,直接在C2C领域对抗2002年3月进入中国的eBay。当时eBay市值700多亿美元,马云的淘宝注册资金仅1亿元人民币,二者之间“竞争”无从谈起。时隔11年后,马云坦承:“如果我当时不出手,等它在C2C领域做大,它一定会回到B2B领域把我吃掉。就像现在,如果阿里巴巴不是我的,淘宝活得下去吗?我搏,但我从来不赌。”
与其说2003年马云是开疆辟土的牛仔,不惜代价拓展新平台,以免费模式对抗“收取登陆费和销售佣金”的美国电子商务网站的经典盈利模式,不如说他只是力图自保领地,是其电子商务战略的一种自然生长。
同年10月,阿里巴巴成立支付宝,尝试解决遏制电子商务发展的两大瓶颈之一:“信用”问题。很快,支付宝就创造了电子商务小额在线支付的现实可能。
那时,中国银联还没有互联网战略,各商业银行刚推出基本网银业务,马云的支付宝早于传统金融机构多年,率先建立起全新的可跨行互联网支付平台。
随后的2004年,是马云记忆深刻的“电子商务年”。
亚马逊收购了卓越,杨致远和汪延打造了C2C竞拍网站——“一拍网”,阿里集团则获得了来自日本软银、富达投资等四家公司的8200万美元风险投资,淘宝以每月768%的速度上升到仅次于eBay易趣的中国电子商务亚军,全年交易额达10亿元。
马云很快兑现当年夸下的海口:2003年阿里巴巴要每天收入100万元,2004年每天收益100万元,2005年每天交税100万元。之后,从2005年到2012年,淘宝年度交易额出现爆炸式上升:80亿元、169亿元、433亿元、999.6亿元、2083亿元、4000亿元、6321亿元,直至10007亿元。
中国市场的机会和竞争,从来一样多。历经数年爆炸式增长,马云掌控的电子商务版图不断扩大,与其他互联网巨头的交集和交手亦如影随行。
2005年,阿里巴巴与雅虎美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换股方式执掌雅虎中国,雅虎将雅虎中国的所有业务并入阿里巴巴,同时追加10亿美元,换取阿里巴巴40%的股权以及35%的投票权。
马云由此组建起堪称豪华的电子商务“舰队”。在阿里巴巴这艘B2B主力战舰周围,还有淘宝网(C2C个人交易平台)、支付宝(第三方支付平台)、雅虎中国(门户和搜索引擎)三艘护卫舰,这是中国电子商务从业者此前未见的大布局。且仅仅在数年之后,淘宝网和支付宝亦各自升格为新的主力战舰。
回忆当时布局,马云仍流露出兴奋之情:“雅虎利用自己的内容去影响用户的消费倾向和习惯,然后有了需求之后用户就可以去淘宝上交易,而他们的货源可以从阿里巴巴上获得。搜索是这些用户通向淘宝和阿里巴巴的通路,而支付宝则是一切交易的支付平台。”
不过,雅虎中国紫色的血液流入阿里集团之后,主要作用似乎成为替马云烧钱,很快陷入新浪、百度和2005年进入中国的谷歌等互联网群雄围剿之中。
从接手雅虎中国开始,马云事实上在削减其内容,一度未经雅虎同意,把其主页从分类改成搜索,甚至还尝试过一段时间社区模式。这种不确定的发展策略,终令雅虎中国新的管理团队无所适从。2006年11月27日,在出任雅虎中国CEO仅41天之后,互联网宿将谢文离职。
互联网中国江湖已然生变。像雅虎中国这样的传统门户网站,离开了内容深度、广度和本地化,难以聚拢用户并维持用户粘性,自然就更难吸引更多广告主。雅虎中国的搜索、广告、即时通讯和无线增值业务就此一路下滑。
多年后,马云反思互联网业务的三大板块——门户、网游和电商——“网游打死我都不会做,门户网站我不懂,只能做电商”。对于当初入主雅虎中国,马云承认:这“绝对是一步臭棋,但它是一步臭棋走出来的好棋……我们吸收了搜索、排名、P4P(Pay for Performance)、IM(即时通讯),最重要的是,学会了复杂组织结构下的管理”。
虽然雅虎中国结局惨淡,但马云坚称,没有雅虎中国就没有后来的一淘网,也没有阿里旺旺。他说:“我们把雅虎中国吃进去了、消化了,有些种子在雅虎中国这个子宫里是长不出来的,但在淘宝却出生了非常好的孩子,这才是真正的Merger Position(并购定位)……这就像下围棋,有的时候一步棋下得太烂了,都懒得去管它,结果发现,做成了一个好局。”
在不少同行看来,马云多少有些自我安慰。事实表明,电子商务平台拓展是有其规律的,自然生长的延伸与两个平台的嫁接不能混为一谈,马云擅长前者,并不意味着做后者同样顺风顺水。
今年4月,雅虎中国宣布其邮箱将于8月19日停止服务,届时用户邮件和账户都将清除,雅虎中国业务事实上全面停滞。马云说,他以后会写一本书,讲述“在雅虎中国犯下的错误”。
好的战略眼光和商业布局,让马云抓住了中国电子商务最重要的机遇。但要把大机会变成可持续的大生意,马云必须经受商业运营和管理的挑战。
从2007年开始,随着各项业务四面开花,多个平台呈几何级数膨胀,马云不得不担负起阿里集团颇为复杂的运营,其商业活动亦受到各方面高度关注。
当年11月6日,阿里巴巴(1688.HK)在香港主板上市,开盘价30港元,以39.95港元报收,公司市值超过200亿港元,成为谷歌之后当时全球最大规模的互联网公司上市融资事件。
以上市为契机,阿里集团开始业务快跑:2007年成立网络广告平台阿里妈妈,2008年提出大淘宝战略,口碑网从雅虎中国抽出注入淘宝,淘宝成为“一站式”电子商务提供商,同年成立阿里云。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提出“大数据”概念之前,马云说“数据,而非交易,才是(阿里集团)真正的财富”。
至此,马云获得越来越多全球关注,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新的代表人物。2009年,马云获选《时代》周刊“百位最具影响力人物”;2010年,《财富》杂志评选全球科技界最聪明的50人,马云成为“最聪明CEO”第四名。
2009年马云从非洲回来,加入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理事会。这看似与商业并不相关,但马云解释称:“真正的战略在界外,加入大自然保护协会之后,这两年我才想明白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经历了2007年到2010年的快速上升期,阿里集团占据中国电子商务头把交椅,亦是业界公认的中国互联网产业三大巨头之一,但其庞大的平台体系和仍待完善的运营管理,也开始显现弊病。数年之间,阿里巴巴员工膨胀到1.4万人,其中销售人员占据半壁江山,人才结构不合理,管理效率低下。
2010年,淘宝频频爆发假货门事件,消费者斥之为“水货集散地”。2011年3月,因管理不力,阿里巴巴CEO卫哲、COO李旭晖引咎辞职。
2011年6月,围绕支付宝的股权和运营模式,更大的商业伦理风波将马云卷入其中,最多的批评就是他缺乏“契约精神”,马云对此辩称:“已经确定的政策边界不能突破。”
在2011年那个多事之秋。10月10日,淘宝商城推出年度商家招商续签及规则调整公告,拟全线提高商家技术服务年费和违约保证金,引发商家不满。一些小卖家选择向大卖家发起合乎规则的“电子商务攻击”——闪电发货、七天无理由退货、打0分差评。两天后,部分淘宝商城卖家甚至聚集到杭州淘宝总部拉起横幅,抗议提价政策。
还是在2011年,淘宝商城首次推出“双11网购狂欢节”,事后发现,在其9亿元交易额中出现了欺诈门,各种批评顿时如潮水般涌向马云。
那两年,“把价值观、使命感挂在嘴边”的马云一再受到信用拷问。反思的结果,马云不得不面对庞大平台系统的复杂性,重新明确股东责任,全面调整股东与管理层关系。
马云因此把淘宝一分为三——淘宝、淘宝商城(后来更名为天猫)和一淘,并采用“董事长+总裁”的管理模式,试图提高效率。
阿里集团战略顾问曾鸣坦言,他们的短板是大企业病,决策和执行力越来越慢,这或可解释,为什么他们要在两年做三次拆分,倾力建设生态系统。
今年春天,阿里集团在短短两周完成了一轮组织结构大手术,先后拆分出25个商业单元,试图建立一个电商平台、数据金融和物流网络的立体结构。
由此,马云着手解决钳制电子商务发展的另一个瓶颈——物流。其物流平台建设,可以追溯到2011年发布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物流宝”。
但真正的战略布局是今年5月28日,阿里注资50亿元,携银泰、复星、富春、四通一达、顺丰推出物流平台——“菜鸟网络”,马云出任董事长。在马云的规划中,这将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智能物流系统,数据是天网,中国智能骨干网(CSN)是地网。
马云进一步解释,他们不是在做传统的物流业,而是把现有的物流体系更有效利用,其核心在于物流的交通数据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智能调配物流公司、选择最优路线、最快速的集散中转、最便宜的物品单位成本,等等。一句话,他不是要和传统物流公司做对手,而是和他们一起推gmFykRHTCPo9of2hLukjIA==进物流业升级、做大。
在提高时效和降低成本的同时,马云希望推动传统物流网络重复建设的大洗牌。CSN将让消费者不再选择快递公司,而是选择服务种类——价格最低、当天送达、隔天送达,进而让系统选择对各个节点的配置方式。
若这一构想得以实现,马云将颠覆物流行业现状,甚至改变许多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理念,一如当年阿里巴巴和淘宝网对亿万网民购物习惯的颠覆。
14年来,马云带领阿里陆续进行战略布局,多次实践了从原平台子功能、业务问题拓展为新平台的可能,他的生意亦从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向线上线下互动的电子金融蔓延,类似民营银行的全新网络金融版图,也开始显现。
今年5月10日,在淘宝十周年庆典上,马云宣布辞任阿里集团CEO,当日杭州雨淋淋,但庆典现场数万人,热闹甚比演唱会。《福布斯》评价说,“他曾以其坦诚的、有鼓动性、幽默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代中国年轻的创业者。”
这与拉杰夫·裴夏瓦利亚在《太多老板,太少领导》中描述的商业领袖们颇为近似。
经过20年调研,拉杰夫发现:成功的商业领袖只做两件事情:“描绘了一幅关于可开创未来的美好图景”、“用念力让这个美好的未来发生”。拉杰夫说,他们把未来描绘得太过逼真、太过美好,以至于别人和自己都信了。
在中国互联网产业,马云就是这样让一代中国人眼见为实,“信了”电子商务回报丰厚的现实和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信仰和念力,决定了商业领袖和非商业领袖的差别只有一个:坚持与否。
马云对自己的领导力充满信心,他相信“年轻人有无限可能”,虽然他壮年退休,但在新的边界拓展中,他无时不在力推阿里集团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