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反腐二重奏

2013-12-29 00:00:00郝洲
财经 2013年19期

在当今俄罗斯政坛,人们相信任何官员——无论职位高低——随时有可能丢掉自己的乌纱帽,因为总统普京正在为其新政府在执政一年后表现欠佳而大动肝火。

6月19日,正乘坐高速列车出行的俄罗斯国有铁路公司副总裁亚历山大·米沙林突然接到这样一则消息:他的上司弗拉基米尔·亚库宁——普京最亲密的战友之一——被普京解职了,将由他接任总裁。

米沙林很快接到了媒体打来的电话,他难掩激动的心情,兴奋地对媒体说:“谢谢!你们可以祝贺我(的升职)!”

就在消息传来的同时,65岁的亚库宁还正在圣彼得堡和普京共进晚餐。大约半个小时之后,总统办公厅的人证实亚库宁被解职为假消息,俄罗斯各家媒体此前收到的“官方通报”是有人假冒政府新闻处正式通报格式写的,并假冒政府新闻处的官方IP地址发送。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将如何深入调查这一事件暂且不提,但这个罕见的“乌龙解职”事件被广泛报道的程度足以证明,在当今俄罗斯政坛,人们相信任何官员——无论职位高低——随时有可能丢掉自己的乌纱帽,因为总统普京正在为其新政府在执政一年后表现欠佳而大动肝火。

在6月初,习惯用“低效”“缺乏纪律”或“玩忽职守”来描述俄罗斯政府现状的普京再次召集了各个职能部门的一把手,向他们传达了“总统竞选承诺必须付诸实施”的精神。

普京说:“各领域都需要非常具体的、让俄罗斯人明明白白的改革计划。”他同时警告,如果计划不能够令人满意,“谁都逃避不了责任”。

然而,现实的困难摆在眼前,无论是俄罗斯联邦国库还是地方财政,都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来兑现普京在去年竞选时许下的涨工资、提高退休金和生活水平等承诺(又称“5月命令”)。

难寻财路

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觉得俄罗斯在2012年的经济表现“多少还过得去”,3.4%的经济增长率和仅占GDP10%的债务,使俄罗斯经济看上去比其他欧洲国家要健康得多,但接下来的发展态势似乎并不像梅德韦杰夫想象的那么乐观。

俄罗斯经济增长率在今年一季度急剧下降至1.1%,经济发展部已经将全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之前的3.6%下调至2.4%。6月24日刚刚被调任为总统助理的经济发展部前部长安德烈·别洛乌索夫甚至认为,俄罗斯2013年全年的经济增长率有可能降到2%以下。

相对于其他金砖国家来说,这个增长率几乎等同于停滞。

在去年总统大选中位居第三位的亿万富翁米哈伊尔·普罗霍罗夫也在博客上写道:“经济处于衰退中,各种社会福利许诺受到威胁。”

俄罗斯的企业经营环境也同样不容乐观。尽管梅德韦杰夫一直声称,“我们十分希望发展中产阶级,也就是增加中小企业者。”但是实际政策却在走反方向:从今年1月开始,俄罗斯规定私有企业需要为其雇员加倍缴纳社会保险,已经致使30多万家中小企业在今年一季度破产,相当于减少了150万个工作岗位。

根据GEM(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发布的2012年《全球创业观察报告》,只有2.2%的俄罗斯人希望创建企业,这是所有30个受调查发展中国家中的最低值,也是俄罗斯自2006年以来的最低值。而在其他金砖国家,打算独立创业的人平均达到21%。

此外,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月-2月间,有140亿美元到160亿美元规模的资金离开了俄罗斯,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政府预估的全年资金外逃额。

政策谏言者们均认为俄罗斯依赖出口石油和天然气这种“靠天吃饭”的经济模式不是长久之计,更好的做法是在医疗、教育、退休制度改革和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进行投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例如,克里姆林宫计划斥资1万亿美元对地广人稀的远东地区进行开发,大规模投资交通、学校和医院等基础设施,但是财政部长安东·西卢阿诺夫称政府实际能够支出的资金额度仅为提议的1/14。

面对总统普京的“5月命令”,俄罗斯各级政府只能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来筹措资金。俄罗斯国家杜马地区政策委员会主席哈里托诺夫估计,2013年用于提高公务员工资的资金缺口将超过1400亿卢布(约合42.8亿美元)。前财长库德林也表示,为了履行竞选前的承诺,地方将不得不减少投资项目,甚至挪用中央用于提振地区经济发展的拨款。

莫斯科卡内基中心的政治学家莉莉娅·舍夫佐娃(Lilia Shevtsova)对《财经》记者表示,普京近期不断公开表示对政府在经济领域工作的不满,但事实上梅德韦杰夫政府是克里姆林宫政策的执行者,并不享有太多实权。“普京应该责问的是经常导致玩火自焚的经济改革措施。”

例如,普京提高了在权力阶层中位置较高的公务员的工资,但是这些增加的福利很快被高企的能源和住房价格给抵消了,而俄罗斯政府计划在夏季再度提高民用资源价格:天然气价格将上涨15%,电价将提高12%。

普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自己的执政基础,但是他正在失去更广泛的中产阶层——俄罗斯社会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社会力量——的支持。

有改革就会有阻力,俄罗斯也不例外。莫斯科国立高等经济学院副院长康斯坦丁·索宁说:“政府的任何改革,甚至包括非常小的改革,都会使某些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各个领域中的‘受害者’都会狡猾地想出阻止改革的招数来。”

如果有什么值得庆幸的话,那就是政治精英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正是国家权力机构“绑架”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商业社会缺乏法律保障,企业一方面抱怨缺乏透明的制度,另一方面却在钻法律的空子。整个国家均被腐败的氛围毒化。

根据全球反腐败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公布的2012年全球清廉指数,在176个国家中,俄罗斯与伊朗、哈萨克斯坦和洪都拉斯并列排在第133位。这一排名,甚至还不如塞拉利昂、尼日尔和乌干达等非洲不发达国家,仅稍高于利比亚、索马里、阿富汗等动乱国家。

反馈机制

在俄罗斯政治学家列昂尼德·拉济霍夫斯基看来,普京在第三次执掌克里姆林宫后的一年多时间内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开通了“反馈机制”。更具体地说,去年竞选期间大规模的反普京运动迫使普京一定程度上放弃以往独断专行的强人作风,对反对派和人民的诉求作出反应。

拉济霍夫斯基认为这刺激了普京开展一场“反腐运动”,但关键还在于这场声势浩大的反腐运动能够持续多久,而不仅仅是面对民众压力的一时之策。

去年底,普京在重新上台后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中宣布禁止所有负责重大决策的官员——包括总统、总理、总统办公厅人员、联邦委员会成员、杜马议员等——及其亲属开设海外账户或拥有海外资产。这一动议赢得了全俄罗斯上下的一致赞成,就连一贯的反对派选民在这个问题上都站在了普京的一边,91%的俄共拥护者赞成该措施。

此外,从今年起,俄罗斯政府公务员及其亲属在购买房产、土地、交通工具、有价证券、股份时,如果支出数额超过家庭最近3年收入总和,则必须申报并说明收入来源,申报内容还将公布在政府网站上。

当前,俄罗斯政治的最大悬念已经从一年前的体制外反对派会发动多大规模的攻势,转变成部分政府官员的政治命运。

从今年初起在列宁格勒州、车里雅宾斯克州和基洛夫州执法机关开展的众多搜查向地方官员亮起了“信号灯”。对前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的调查以及俄罗斯奥委会副主席比拉罗夫的辞职旨在向社会表明,对于总统从今往后没有“自己zH0rdfbx4wKPlFsP5dRh3SqHEJ22+MbVgBgsO5Tplmc=人”和“异己”之分,人人都必须对法律负责。

但这对普京来说无疑是把双刃剑:没有了“自己人”的支持,普京的执政基础也会被瓦解。舍夫佐娃对《财经》记者说,“正是出于这样的担心,普京并没有采取真正意义上的反腐措施。而深入政府肌理的腐败才是民众不满情绪蔓延的一个主要原因,腐败阻碍了经济发展以及政府机构的有效运转,但是领导层并没有发自内心的意愿去根除腐败。”

更有分析认为,这次运动不过是在反腐的掩饰下,对俄罗斯政府内部的重新布局,普京旨在架设管理体系以便他能亲自垂直管理权力执行机构。

俄罗斯政治与经济沟通中心主任德米特里·奥尔洛夫认为普京在回归克里姆林宫后掀起了第二波“与贵族等距”的浪潮,即政权远离商业和私人利益。在普京上台之初的第一波清理浪潮中,曾经试图通过大众传媒参与政治的媒体寡头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以及工业寡头、前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一一被普京整饬。

在新一波浪潮中,已经有人选择了退出。副总理兼政府办公厅主任弗拉季斯拉夫·苏尔科夫声称因俄罗斯硅谷的斯科尔科沃项目与联邦调查委员会发生冲突主动提出辞职。他辞职的日期恰好是普京重新执政满一周年的日子。

作为21世纪第一个十年俄罗斯国内大政方针的总设计师,苏尔科夫性格强硬,是一个效率极高的领导者,他倡导建立强势高效的政府,甚至试图将政府办公厅打造成替代总统办公厅的机构。“显然,他的尝试失败了,这可能是他主动提出辞职的原因。”奥尔洛夫说。

无论苏尔科夫是不是普京的“圈内人”,他的离开都意味着梅德韦杰夫政府的实力遭到进一步削弱。

在普京严厉敦促政府官员要确保权力机构运行的基本效率之后,甚至出现了普京将会解散梅德韦杰夫政府的传闻。有细心的观察家注意到,梅德韦杰夫已经有段时间没有公开露面了,甚至在6月20日至22日的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也没有出现。

不过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系副教授米哈伊尔·特洛伊特斯基对《财经》记者说,他不认为普京真的会解除梅德韦杰夫的职务。“梅德韦杰夫很好地配合着普京,并帮助他完成了从总统到总理再到总统的转换。如果普京不能给这样鼎力支持自己的人以奖励的话,那么将不会再有人为普京卖命。”

此外,根据普京一贯不迫于压力行事的风格,越是在公众和反对派都要求撤换内阁成员的时候,普京越不可能对政府作出大规模的人事调整。除非发生大规模政治危机或者经济危机,普京对整个内阁开刀的几率很小。

国家权力机构正在严重阻碍着经济发展,普京在努力尝试改革。不过他并不是将其彻底击碎,再重新排列,在20世纪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社会实验的俄罗斯再也经受不起剧烈的社会政治震荡。

尽管让俄罗斯迅速摆脱当前的困境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普亦仍是大多数俄罗斯人的不二选择。

如果在接下来的周末就投票选举总统,至少还有45%左右的俄罗斯人仍然愿意将票投给普京。

“给我20年,我还给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不知普京在结束本届总统任期时,是否还会想起自己当年的豪言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