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初探

2013-12-29 00:00:00张丽影
成才之路 2013年14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并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兴趣,激活创新潜能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活创新潜能的重要条件。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有不少老师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时都谈到,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哪怕是难度再大,他们也都愿意去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善于思维,表现积极。反之,如果兴趣的丧失,则导致部分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从而产生厌学的倾向,使得两极分化现象日渐严重,这也正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不但能创设一个欢乐而和谐的教学环境,而且还能激发智慧的内驱动力,使学生进入一种欢乐愉快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恰恰是激发思维的最佳时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挖掘每一个创新因素,竭力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思维活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学习的乐趣,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在这样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才能被充分激发出来,并由此产生自主创新意识。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对作品主旨的解读,对文学形象的界定,对已有观点的评价,对作品空白的想象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良机。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孕育着智慧,孕育着创造;没有想象,就难有创新,所以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

初中语文课本所选内容,大都文质兼美。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教材所选的许多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等充满了想象的智慧。如出自《列子·汤问》里的《愚公移山》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更加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占有很大的比例,古诗文作品以其精练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合理的想象、独特的意境而深受学生喜爱。如人教版八年级下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却充满奇思异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所以,语文教材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阔视野、储存知识、丰富表象的重要的“训练器材”之一。

语文学习中,不但阅读离不开想象,写作同样离不开想象。在写作中我们经常运用的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其实都是想象的产物。有学生在作文中写到:“冬天来了,漫天飞舞的雪花”“ 那记忆的长河,潺潺流动”“ 找一个快乐的理由,让心飞翔”,这些无不闪烁着想象的光辉和创新的精神。其实在学生的大脑里蕴藏着丰富想象力的“金矿”,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等,都是启发学生想象的优秀诗句。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拓宽学生创作的时空,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让他们去体验人间冷暖、去感受世态炎凉,尽情释放想象的能量。

三、激励质疑,培养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初中语文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良好空间,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求异”,鼓励学生敢于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物或见解,甚至前人的定论,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学习的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简单地“教教材”,而是要灵活地“用教材”,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处理教材,善于另辟蹊径,有意识地突破常识,反其道而行之,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思维突破一般立意的平面,创设多角度、多方位的立意平台,得出新颖独到的见解,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了“困境造就人才,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我就启发学生思考:“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有同学提出,这种观点在某些情况下不一定正确,逆境磨炼意志,固然能使人有所作为,但顺境更有利于成才。有些学生还以我国现在的国情为例加以佐证:我国现在没有大的外患,不仅没灭亡,相反因有时间、精力、财力搞经济建设而日益强大。学生不人云亦云,而是能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多么值得赞赏的事!

作文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反面立意,即所谓“反弹琵琶”,通过反常规得出别样的结果,从而引出正面观点,使之更加耐人寻味。我们常常把“异想天开”作为一个贬义词来使用,其实我们就应经常“异想”,或许今天的异想天开,就是明天的发明创造。让学生自由自在地漫步于异想天开的思维世界,这样就会培养、发掘出学生崭新的思想火花,从而使他们富有创新精神。

以上观点仅仅是本人在语文教学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初步尝试。总之,我们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发掘学生身上蕴藏的创造潜能,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使学生迸发出个性化的创造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