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全体学生的长远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促进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的发展为主要特征的、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能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转变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全民族素质提升的基石,通过在课堂中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引导学生朝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首先是教师对自己观念的转变。要想把素质教育真正的落实到课堂上,就需要一支敢于转变教育观念与拥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历达标与教学现状, 要不断更新语文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利用空闲时间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关系学,使知识面更广博,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文化水平。其次是教师对学生观念的转变。要树立师生关系平等,亦师亦友的观念。现在的学生多是活泼有余,受挫能力、包容力、忍耐力、勤奋精神不足,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了解学生的长短处,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智商,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提高学生的情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先进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外,还要走进学生当中,与学生成为朋友,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具有求知、求善、求美的一代新人。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
素质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全体指的是每一个存在着差异的个体。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就要针对个体存在差异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式的变化,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情况,给出不同的要求和教育,使各层次的学生个性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分层教学法。对于学习好的学生,除了学习平时的知识外,还让他们广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使这部分学生能够开阔视野,从多角度去学习知识。对于“差”的学生要宽容对待,调整教学节奏,使所谓的“差生”能够跟上教学的步伐。多提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回答正确或有创意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使“差生”有成功的体验,品尝进步的快乐,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课堂教学多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辩论,畅所欲言,既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锻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各种潜在素质得到充分发挥。
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素质教育的渗透会激活学科的教学,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要以“主动、开放”的心态,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使学生动地去拥抱语文、学习语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项素质的全面提升,培养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