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阅读教学,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从而深入作者的心灵,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涵,把学生带进更广阔的空间。在《荷花》一文的教学中,我尝试利用最传统的黑板、挂图等朴素的教学媒体,辅以优美的音乐进行教学,围绕着“活的画”这个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绘制每一个学生自己心中的荷花图。
一、配乐诵读,情景激活
上课伊始,我首先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有感情地背诵全文,音乐以它纯净的和声愉悦了学生的感官,令学生的心灵为之感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又为空灵的音乐丰富了内容。随着老师的诵读学生越来越安静了,他们的眼神越来越迷离,他们的思绪开始飘飞,飘飞到了美丽的荷花池边。欣赏完之后我问学生:“你感受到什么?”有的学生说:“我闻到了荷花的清香。”有的学生说:“我看到荷花非常美丽。”有的学生说:“我听到了蜻蜓在说话。”学生开始靠近作者所描写的世界,用他们的心灵慢慢感知,勾勒出这幅“画”的轮廓。
二、品词析句,动作演示
“想象这个耀眼的太阳只有和大地接触才会燃烧。”因而阅读教学中的想象必须在打通文字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一步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作者所描写的情景,画出自己觉得写得最生动的句子,用得最好的词,看哪些词让作者描写的情景活了起来,然后带领学生细细品读。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挨挨挤挤的情况,再让学生表演荷叶是怎样挨挨挤挤的。在同学们相互挨挤的过程中,他们不但体会到荷叶的多,还感受到荷叶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在荷花池中快乐地嬉戏,感受到作者所赋予他们的鲜活的生命。再如“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我让学生用双手来表现这饱胀的花骨朵。让学生体会:“如果你的手指就是荷花的花瓣,你感觉此时的花瓣怎么样?”通过自己的体会、尝试,学生感受到这花苞虽然还没有绽放,但他正积聚着力量,准备冲破束缚,把最美的姿态展现给人们,这句子不仅描写出了荷花的姿态,而且蕴涵着一种力的美。一池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一朵有一朵的美,他们还会有些什么样的姿态?我让学生继续发挥想象,把自己变成荷花,用神态、用身体来演一演,说一说。学生的回答可谓异彩纷呈:有的荷花低着头,好像在欣赏自己倒映在水里的影子;有的荷花躲在荷叶背后,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舒展双臂,好像在晒着温暖的太阳。
通过对文字的仔细欣赏,通过运用多种感官的体验,学生获得的信息更加丰富了,这幅“活的画”在学生头脑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具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头脑中构建了自己的荷花图,这个图画是学生自己创造的,与老师用多媒体创造的统一的情景不同,它是多元的,是有生命力的。
三、幻化荷花,移情换景
作者置身于美丽如画的荷池,深深陶醉于荷花之袭人清香和美丽多姿,其情感、思想被激发而跳荡,以致竟幻化成了一朵婀娜多姿的荷花:动则“随风飘动”“翩翩起舞”;静则伫立荷池,与友共语。这是一种极高境界的想象,如何能让学生感作者所感,想作者所想呢?我在教学中继上一个自然段让学生用动作演荷花的基础上,再播放欢快的音乐,在音乐声中和学生一起翩然起舞,拥抱温暖的阳光,轻抚流动的溪水,与小伙伴一起拉手跳跃。在音乐的节拍中,教室仿佛真的变成了荷花池,学生仿佛变成了朵朵形态各异的荷花,在清清的池水中尽情地舞动。紧接着我问到:“美丽的荷花们,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高兴”“兴奋”。随之音乐节奏渐渐转为舒缓,我继续引导学生:“风过了,我静静地站在那,仔细地听一听,你听到了什么?”学生已经将自己与荷花融为了一体,与大自然相交融,他们有的说:“我听到小青蛙告诉我消灭害虫的喜讯。”有的说:“我听到小蝴蝶说你真美丽。”有的说:“我听到小蜜蜂告诉我它采的蜜十分香甜。”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并把自己置身于自己想象的世界之中。正如泰戈尔所说的,想象如同一位潜水者,带领学生完成了自我的深化,并深入到了阅读的对象之中。
四、感情朗读,再现画面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写的画面是启发学生的再造想象,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深化感情,用声音、神态、动作的变化加以表现,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因而在讲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朗读塑造自己所想象的荷花,用朗读表达自己对荷花的喜爱,让荷花的千姿百态,让荷花的勃勃生机在朗读声中立体起来,在听众面前鲜活起来。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头脑中的荷花图也更加活灵活现,更加色彩缤纷,学生的心灵与作者靠得更近了,达到了与作者的共鸣,实现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
人们常说比大海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我要说比媒体更丰富的是学生的想象能力,让我们用恰当的媒体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想象平台,使学生的想象飞向更高远的天空。